“若”字有2个读音,另见:
ruò
“若”:2500个常用字之一。 造字法为象形。基本汉字。
基本解释:

甲骨文
1/2
金文
1/2
战国文字

篆文

隶书

楷书
字始见殷商甲文,像人跪坐双手整理头发形,故有顺意、诺意,又有借为「如」的用法。金文字有增口。至战国文字的字首头发形讹为屮为艸,双手人跽形则改作又,从口的文饰仍保留。秦简字形已与篆文相同。《说文》:「若,择棻也。从艸右。右,手也。一曰,杜若,香艸。」段注:「此会意。《毛传》曰:『若,顺也。』于双声叚借也。又假借为如也、然也、乃也、汝也,又兼及之词。」隶楷字形均承篆文而来。
百科解释:
讲述了若字骨刻文的演变和词性应用,引自,丁再献、丁蕾《东夷文化与山东·骨刻文释读》十九章第二节,中国文史出版社2012年2月版。
英文翻译:
as; to seem; like; if
“若”字组词:
包含“若”字的成语:
相关谜语:
谜底为“若”的字谜语有:
-
吃苦在前
(打一字)
-
好似吃苦在前
(打一字)
-
嘴上答应,心上恼火
(打一字)
-
意思是在草的右边,其实看上去是在草的下面
(打一字)
书法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