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字有2个读音,另见:
zhèng
“正”:在500个最常用字中排第188位。 造字法为指事:上面是符号表示方向,下面是止(足)。基本汉字。
基本解释:
- 〔~月〕农历一年的第一个月。简称“正”,如“新~”。
1/5
甲骨文
1/6
金文
1/5
战国文字
1/3
篆文

隶书

楷书
甲骨文「正」字下从止,上作填实圆点「●(丁)」,或钩勒轮廓作「囗」形。从「囗」、从「●」,表示城邑;从止,止像人脚趾之形,表示行走的意思,整个字形会合朝向预定的城邑行进。本义为征行,有时是军旅讨伐,有时是巡省邦国,有时是从狩猎郊畿。从囗、从止,在六书中属于异文会意;从止、●声,在六书中属于形声。金文除〈卫簋〉外,上部多作填实圆点,或演变一短横。有的则又在「正」字上增添一短横,是增饰的羨符。战国简帛文字,异体多样,基本保留金文中上「一」下「止」,及「一」上增添短横两种构形,此为《说文》篆文和古文字形的所本。少数把「止」形,写成交错的形状。还有的把「正」字反写,仍是「正」字,而不是反正为乏的「乏」字。另《说文》收录的古文,有写成上「一」下「足」的字形,止、足义近通用,从一,表示预定前往的目的地;从止、从足,表示行进,自是「正」字的异体。本义为征行。在六书中属于异文会意。后世字义因偏于「征伐」,后因引申为正中、正确、公正等意思,转注为从「辵」、「正」声的「?」字,或从「彳」、「正」声的「征」,以保留「征行」的本义。「征」是「?」的异体字。殷商晚期至西周初期「正」字,已见作从彳、正声之形声字。
详细解释:
〈名词〉- 农历一年的第一个月 [the first month of the lunar year]
正,岁之首月,夏以建寅月为正, 殷以建丑月为正,周以建子月为正。——《集韵·清韵》 - 箭靶的中心 [bull’s eye]
终日射候,不出正兮。——《诗·齐风·猗嗟》 - 引申为目标 [target]
刑(形)名已立,声号已建,则无所逃迹若正匿。——《马王堆汉墓帛书》
〈动词〉- 通“征”
- 征税[levy]
正其货贿。——《周礼·地官·司门》。郑注:“正,读为征。”
唯加田无国正。——《周礼·夏官·司勋》
谨正盐筴。——《管子·海王》。李哲明云:“正,税也,正、征古字通用。” - 出兵,征讨[go on a punitive expedition]
予畏上帝不敢不正。——《书·汤誓》
故诸侯服而无正。——《管子·山至数》
司马弗正。——《礼记·燕义》 - 另见 zhèng
常用词组:
- 正旦 zhēngdàn
[the first day of the lunar year] 农历正月初一 - 正朔 zhēngshuò
(1) [the first day of lunar year]∶一年中的第一天,即农历正月初一
(2) [new calendar promulgated by the emperor]∶帝王新颁的历法
定正朔 - 正月 zhēngyuè
[the first month of the lunar year] 农历一年的第一个月
明年正月。——《明史》
百科解释:
正,zhèng或zhēng从一从止。守一而止。古文正从一、足。足者亦止也。守一以止也。中国汉字,多音字,读作zhèng或者zhēng,表不同的意思,常用读音为zhèng,意思是不偏斜,平正,同时一个“正”字有五画,代表5很多中国人在统计选票、清点财物等时候,都还保持着用“正”字计数的习惯。
英文翻译:
just (at that time); straight; exactly; to rectify; proper; to correct; upright; right (in that place); main; first month of the lunar year; (math.) positive; principal
“正”字组词:
包含“正”字的成语:
相关谜语:
谜底为“正”的字谜语有:
-
岂可再乎
(打一字)
-
缺一不行
(打一字)
-
上从下起,下连上止。一言蔽之,无邪而已。
(打一字)
-
一直向上不偏斜
(打一字)
-
不肯落后
(打一字)
-
一走就停
(打一字)
-
沙→砂
(打一字)
-
三个十不出头
(打一字)
-
纵横江东不偏不倚
(打一字)
书法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