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解释:
- 丘:土山;貉:一种形似狐狸的野兽。一个土山里的貉。比喻彼此同是丑类,没有什么差别。
结构用法:- 一丘之貉是一个偏正式结构的成语。用作贬义。含有轻蔑和讥讽的口吻;多用来形容反面人物和事物。一般作宾语。
- 见“一路货色”(1158页)。
- 例:(1)这些流氓犯、盗窃犯、诈骗犯都是一丘之貉;应严厉打击。(2)林彪、“四人帮"及其爪牙都是一丘之貉。
正音辨形:引经据典:- 《汉书·杨恽传》:“若秦时但任小臣,诛杀忠良,竟以灭亡,令亲任大臣,即至今耳,古与今如一丘之貉。”
单字详解:- 一(yī):1.数名,最小的正整数(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壹”代)。 2. 纯;专:专~。~心~意。 3. 全;满:~生。~地水。 4. 相同:~样。颜色不~。 5. 另外的:蟋蟀~名促织。 6. 表示动作短暂,或是一次,或具试探性:算~算。试~试。 7. 乃;竞:~至于此。 8. 部分联成整体:统~。整齐划~。 9. 或者:~胜~负。 10. 初次:~见如故。 11. 中国古代乐谱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7”。
- 丘(qiū):1.小土山:土~。沙~。~陵。~壑。 2. 像小土山凸起的:~疹。 3. 坟墓:~墓(大墓)。~垄。 4. 量词,指用田塍隔开的水田:一~十亩大的小田。 5. 众人聚居的地方:~民(乡民,邑民)。 6. 用砖石封闭有尸体的棺材。 7. 姓。
- 之(zhī):1.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心。 2.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计。不速~客。莫逆~交。 3.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为公”。 4.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度外。等闲视~。 5. 代词,这,那:“~二虫,又何知”。 6.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 7. 往,到:“吾欲~南海”。
- 貉(hé):1.哺乳动物,外形像狐,穴居河谷、山边和田野间;杂食鱼、鼠、蛙、虾、蟹和野果、杂草等,皮很珍贵:一丘之~。
汉朝时有一个人名叫杨恽,他的父亲是汉昭帝时官拜丞相的杨敞,母亲是大史学家司马迁的千金。他自幼便受到良好的教养,未成年时就成了当朝的名人。汉宣帝时大将霍光谋反,杨恽最先向宣帝报告,事后被封平通侯。
当时有朝廷中做郎官的人,贿赂之风极炽,有钱的人可用钱行贿,经常有外玩乐,无钱行贿的人,甚至一年中也没有一天休息。杨恽作中山郎后,便把这些敝病全部革除,满朝官员都称赞了的廉洁。但他因少年得志,又有功劳,便开始矣傲自满,结果与傅长乐 (长乐是宣帝旧友,最得信任)发生冲突。
有一次,杨恽听见匈奴降汉的人说匈奴的领袖单于被人杀了,杨恽便说:「遇到这样一个不好的君王,他的大臣给他拟好治国的策略而不用,使自己白白送了命,就像晚国秦朝时的君王一样,专门信任小人,杀害忠贞的大臣,终于导致国亡。如果当年秦朝不如此,可能到现在国家还存在。从古到今的君王都是信任小人的,真像同一山丘出产的貉一样,毫无差别呀!」就这样,杨恽被免职了。
《前汉书》中《杨恽传》的原文是:“古与今,如一丘之貂。”丘,土阜也,四边高,中央低的土堆;貉,音鹤,俗称树貉,状似狐小,毛黄褐色,深厚而温滑,可做皮袍。
英文翻译:birds of a feather; jackals from the same lair; nothing to choose between them
- 何须多费唇舌解释,摆明的,你们就是一丘之貉。
- 这群人不是抢就是骗,都是一丘之貉,实在没出息。
- 你不用再狡辩了,你和盗匪根本就是一丘之貉。
- 在我看这群人都是一丘之貉,无一例外。
- 梁山泊好汉在官府来看,都是一丘之貉。
- 小明和小李真是一丘之貉!
- 黄世仁和穆仁智是一丘之貉,一个是满嘴仁义道德,一个张牙舞爪欺负穷人,没有一个好东西。
- 管他什么帮派,在我看来都是一丘之貉。
- 他俩一个笑面虎,一个恶面狼,都是一丘之貉。
- 别指望他会主持正义,他们是一丘之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