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部首
  • 笔画7画
  • 部外5画
  • 结构左右
  • 仓颉IVRC
  • 四角36780
  • 郑码SJO
  • 五笔YKWY
  • 区位码4222
  • 五行
  • 笔顺 
  • 异体字     
  • “识”字有2个读音,另见:
    shí

    “识” (繁體字: :在500个最常用字中排第424位。 造字法为形声:从讠、声。基本汉字。
    “识”异体字有:
    基本解释:
    1. 记住:博闻强~。
    2. 标志,记号。
    字源及字形演变:说文解字 >

    金文

    战国文字

    篆文

    隶书

    楷书

    简体

    金文从言、从戈,「戈」形应为「弋」形之混用,「弋」的本义是木桩,可以插在地上作为标识,因此从言、从弋可以会「以语言文字标识」的意思,「言」旁繁化为「音」就作「戠」,后来再叠加「言」旁就成了「识」。因此战国文字、篆文、隶书、楷书都从言、戠声。从「言」为义符,表示是记住某些与语言文字有关的东西;从「戠」为声符,有兼义功能(其实「戠」就是「识」的初文)。作「识」形者,在六书中属于形声兼会意。

    详细解释:
    〈名词〉
    1. 旗帜。后作“帜” [flag]
      京师闻青徐贼众数十万人,讫无文号旌旗表识,咸怪异之。——《汉书·王莽传下》
    2. 古代钟鼎上凸出的文字 [raised words on a bell]
      广西土中铜鼓…周围款识,其圆纹为古钱,其方文如织簟。——《岭外代答》
    3. 通“帜”。标记 [mark;sign]
      以龙熊鸟雀为识。——《宝刀赋序》又如:标识(标志)
    〈动词〉
    1. 加上标记。后作“志” [put a mark]
      识以柳枝,命本部涉济。——《金史》又如:识别(加上标记使有区别)
    2. 通“志”。记住 [remember]
      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礼记·檀弓下》
      默而识之。——《论语·述而》
      鼎文镂无款识。——《史记·孝武纪》
      以计识其人众畜牧。——《汉书·匈奴传上》。师古曰:“识亦记也。”
      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论语·子张》又如:识念(记忆);博闻强识
    3. 另见 shí

    百科解释:
    识的含义是 知道,认得,能辨别。佛教术语是指人的意识、心智、生命力、理智、分别能力。在早期佛经中,它经与心(Citta)、意(Manas)混用,在意义上接近,但因为用法不同,实际的内涵又有所不同。它主要是用来作为指区别对象的认知能力。《说文》曰:“识,知也。”《诗·大雅·瞻卬》:“君子是识。”
    英文翻译:
    recognize, understand, know
    “识”字组词:
    包含“识”字的成语:
    相关谜语:
    谜底为“识”的字谜语有:

    1. 只见其形,未见其详 (打一字)
    2. 只说不兑现 (打一字)
    3. 离职之前进一言 (打一字)
    书法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