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字有2个读音,另见:
zēng
“曾”:2500个常用字之一。 造字法为形声:上形下声。基本汉字。
“曾”异体字有:
基本解释:
- 尝,表示从前经历过:~经。未~。何~。~几何时。
- 古同“层”,重(chǒng )。
甲骨文「曾」作
,为「甑」的初文,下像炊器箅孔,上像炊气上出。金文〈中甗〉「使于曾」,犹承甲骨文构形作
,后因假借为方国名,转注为「曾」字,保留其本义,其下添加「口」形作
,或于更添短横作「曰」作
,后为篆文所本。「曾」本像炊器之饭甑,上如鼎,下如鬲,上盛饭,下盛水,中置竹箅,用以蒸食。「田」、「
」形正像蒸饭之「饭箅」。且因「甑」不能单用,须架在釜或鬲上,从「曾」的字多有累加、增益的意思。后来「曾」再次被假借作语气词,故转注为从「瓦」、「曾」声的「甑」字,保留其本义。《说文‧八部》:「曾,词之舒也。从八、从曰,
声。」《说文》认为由曰、八,会合气从口出,以
为声符,表示音读,本义是表示舒缓之语气词。在六书中属于异文形声兼会意。实则「曾」是「甑」的本字,本义是古代炊器的饭甑。在六书中属于象形。
详细解释:
〈副词〉- (形声。从八,从曰。本义未明。副词。用来加强语气)
- 过去发生过——表示有过某些行为或情况 [once]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唐· 白居易《忆江南》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宋·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又如:曾不(不曾);几年前我曾见过他一面;我曾去过杜坪乡 - 已经 [already]——表示动作行为已经进行。如:似曾相识
- 竟,竟然;尚 [go so far as to;unexpectedly;actually;still;yet]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列子·汤问》
〈形容词〉- 通“层”。重叠 [overlapped]
有虞之王,烧曾薮,斩群害,以为民利。——《管子·轻重戊》
大厦曾架,拟于昆仑。——《淮南子·本经》
荡胸生曾云。——杜甫《望岳》 - 另见 zēng
常用词组:
- 曾几何时 céngjǐhéshí
[before long;in what a short space of time;it was not long before] 时间过去不久
曾几何时他们的预言全都落空了 - 曾经 céngjīng
[have already]——用在动词前面,表示某种动作、行为或情况是以前某段时间存在或发生过的,动词后面往往有助词“过”
我曾经做过小学教师
我曾经到过北京 - 曾经沧海 céngjīng-cānghǎi
[have crossed the deep,blue sea;having seen and experienced much] 已曾经历过沧海多变的世道。比喻世事变迁之巨及经历之多,眼界非常开阔,不把平常的事物放在眼里
典出《孟子·尽心上》:“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唐· 元稹《离思》
百科解释:
一般是指曾经,过往。也可以用作姓氏。
英文翻译:
already; previously; (past tense marker used before verb or clause); ever (in the past); great-grand (father, child etc); surname Zeng; former; once
“曾”字组词:
包含“曾”字的成语:
相关谜语:
谜底为“曾”的字谜语有:
-
关前相逢春江水,春江水流日纵横
(12笔字)
-
两眉竖,两眼瞪,双唇紧闭心可憎
(打一字)
-
僧人不露面
(打一字)
书法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