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次常用字。 造字法为形声:从亻、曾声。基本汉字。
“僧”异体字有:
基本解释:
- 佛教指出家修行的人,梵语“僧伽”的简称:~侣。~尼。~人。~众。~俗。高~。
此字始见于篆文。篆文作
,由「人」、「曾」二字构成。从人,示其身分。从曾,声符,注明音读。此字晚出,不见于《说文》,大徐本《说文‧人部‧新附》收录,释云:「浮屠道人也。从人、曾声。」隶书承之,所从「曾」,隶变作
。楷书承自篆文而定体。在六书中属于形声。
详细解释:
〈名词〉- (形声。从人,曾声。本义:和尚)
- 同本义[Buddhist monk;monk] 指出家修行的男性佛教徒,俗称“和尚”,梵语“僧伽(samgha)”的省称
僧言古壁佛画好,以火来照所见稀。——韩愈《山石》又如:僧行(僧众);僧众(僧人:和尚;佛教徒);僧录司(明清时期管理佛门事务的机构);僧雏(年龄小的僧人);僧寮(僧人居住的房屋);僧居(僧人的居室,寺院);僧衲(僧衣);僧靿袜儿(僧人穿的长筒袜);僧正(管理众僧之官);僧官(管理僧人、寺庙的官吏);僧纲(管理佛教的官);僧腊(指僧人受戒后的年龄。又称法腊);僧伽梨(僧服大衣名。为袈裟的一种) - 姓
常用词组:
- 僧道 sēngdào
[monk and Taoist priest] 僧侣和道士 - 僧多粥少 sēngduō-zhōushǎo
[the gruel is meagre and the monks are many—not enough to go round;supply falls short of demand] 比喻不够分配之意 - 僧侣 sēnglǚ
[clergy;monks and priests] 和尚,也借称古印度婆罗门教,中世纪天主教等的修道者
在修道院一直呆到二十二岁,他也成了一个僧侣——《火刑》 - 僧尼 sēngní
[Buddhist monks and nuns] 统称和尚和尼姑 - 僧人 sēngrén
[monk] 和尚,出家人 - 僧俗 sēngsú
[monk and common people] 僧尼和没有出家的一般人 - 僧徒 sēngtú
[monk] 僧侣、和尚的通称 - 僧院 sēngyuàn
[temple;Buddhist monastery] 佛教寺庙、寺院的总称 - 僧众 sēngzhòng
[Buddhist monks] 众多僧人
英文翻译:
san of Sanskrit sangha; Buddhist priest, monk
“僧”字组词:
包含“僧”字的成语:
相关谜语:
谜底为“僧”的字谜语有:
-
此人模样:大眼框,小眼睛,柳眉倒竖,口吐乍舌
(打一字)
-
入伍前曾当和尚
(打一字)
书法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