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以「豊」为「礼」,并无「示」旁,后来逐渐分化。甲骨文作「豆」中盛放两串「玉」。豆为食器,亦为祭器;玉则祭仪献荐之玉帛。「豊」字下像高脚豆,上像荐玉,豆中盛玉,表示行礼敬神。「豊」像盛以奉玉事奉神祇之器,引申而事奉神祇之事称为「礼」。《说文‧示部》:「,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豊,礼亦声。」又「,古文礼。」「礼」字从示、豊声。事神之事加「示」,表示事奉神祇;豊本像行礼之器,从豊,表示音读,兼表荐玉为礼之仪节。篆文加「示」,意思更为显豁,表示把盛有荐玉的祭器,敬献给神祇。本义为举行礼仪,祭神祈福。在六书中属于形声兼会意。「礼」原是「礼」的异体,现作为规范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