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纟”
(繁體字:
糹): 造字法为会意。基本汉字。
“纟”异体字有:糸
基本解释:
1/3
甲骨文
1/3
金文
1/2
篆文
隶书
楷书
简体
甲骨文、金文之糸,都像丝线缠结的样子,只是有的上有缠结的头绪,有的下有缠结的馀丝,有的只是丝线的缠结,繁简有所不同。篆文,承甲、金文之形而来,上像丝线的头绪,中像丝线的缠结,下像丝线打结后分垂的馀丝。隶书作,垂丝分离缠结之体,稍失其形。楷书之形,沿于隶书之而定体。古文作,下留一馀丝而已。以上诸形,都据具体的实象造字。在六书中属于象形。
百科解释:
纟[糹],发音:[sī],通假字,通“丝”[sī]和“糸 ”[mì]第四声,本义:丝线、细丝。“糸”(幺+小)字的本义就是“细丝”。《说文》:“糸,细丝也。象束丝之形。”古同“丝”。很多简体是从草书中演变而来。比如讠[訁]、饣[飠]、纟[糹]、钅[釒],“糸”字是个部首字,作左偏旁时港台通行字体改为“幺”下加三点变作“糹”,大陆简体为“纟”(俗称“绞丝旁”)。糸部汉字的本意均与丝线、纺织、布匹有关,例如“丝”、“线”、“经”、“绑”、“纹”、“纷”、“绞”、“系”、“紧”、“絮”、“累”、“繁”、“紊”、“紫”等等。在草书中就有写作今天的“纟”旁这种形式,所以现在带“糹”字旁的字就都用简体“纟”来表示了。注:言、食、糸、金一般只作左旁时简化,讠、饣、纟、钅一般只能用于左偏旁(“辩”、“罚”、“辫”、“丝”、“衔”等字亦简化,但“信”、“誓”、“燮”、“飧”、“餐”、“系”、“絮”、“紫”、“淦”、“鎜”、“鏖”、“鑫”等字不简化)。
英文翻译:
A kind of
书法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