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 造字法为形声:左形右声。基本汉字。
基本解释:
- 古代边防报警的烟火:~火(a.古代边防报警的烟火;b.喻战争或战乱)。~烟。~燧。~火台。~鼓(烽火和战鼓,指战争)。
此字始见于篆文,从火、逢声。从「火」,表示举火;「逢」表示音读,亦兼有遭逢的意思。隶书从篆文中的「逢」省去「辶」边,楷书沿袭而作「烽」。在六书中属于形声。
详细解释:
〈名词〉- (形声。从火,夆( fēng)声。本义: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
- 同本义 [signal fire;beacon fire]
公子与魏王博,而北境传举烽,言“ 赵寇至,且入界。”——《史记·魏公子列传》又如:烽警(报警的烽火) - 指战火 [flames of war]。如:烽火连天(形容战火到处燃烧);烽燹(战火)
- 指烽火台 [beacon tower]。如:烽子(守卫烽火台的士兵);烽侦(烽火台);烽候(指烽火台);烽台(即烽火台);烽墩(烽火台)
- 泛指举火 [fire]
后[许] 章坐走马 上林下烽驰逐,免官。——《汉书》
常用词组:
- 烽火 fēnghuǒ
(1) [signal fire;beacon-fire]∶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
(2) [flames of war]∶比喻战火或战争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宋·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 烽火台 fēnghuǒtái
[beacon tower] 古时用于点燃烟火传递重要消息的高台 - 烽燧 fēngsuì
[beacon fire;signal fire] 即“烽火”。古代边防报警的两种信号,白天放烟叫“烽”,夜间举火叫“燧”
修烽燧。——《后汉书·光武帝下》
南朝自 武昌至 京口,列置烽燧。—— 宋· 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 - 烽烟 fēngyān
[beacon;beacon-fire] 烽火台报警之烟
百科解释:
烽多指烽警(报警的烽火)
英文翻译:
beacon fire
“烽”字组词:
包含“烽”字的成语:
书法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