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徵”字有2个读音,另见:
zhǐ
基本解释:
- “征”的繁体字。
- 召集。如:“徵兵”。《史記·卷一·五帝本紀》:“於是黃帝乃徵師諸侯,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
- 責問、詢問。如:“徵詢意見”。《左傳·僖公四年》:“王祭不共,無以縮酒,寡人是徵。”明·徐弘祖《徐霞客遊記·卷九上·滇遊日記十》:“即徵其地名,據云:為鳳田總府莊。”
- 驗證、證明。《論語·八佾》:“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
- 公開尋求、招請。如:“徵婚”、“徵文”、“誠徵女工”。
- 課取、收取。如:“徵稅”。《周禮·地官·閭師》:“以歲時徵野之貢賦。”《左傳·昭公二十年》:“布常無藝,徵斂無度。”
- 預兆、跡象。如:“吉徵”﹑“凶徵”。《史記·卷四·周本紀》:“夫國必依山川,山崩川竭,亡國之徵也。”
- 姓。如三國時吳國有徵崇。
1/3
金文
1/2
战国文字
1/2
篆文
隶书
楷书
简体
西周金文或作「」,从贝、?声;或作「」,从彳、从贝、从又、?声。东周金文则又作「」,改从口、?声。战国文字则据金文「」而省「贝」,成为从微省、?声的字形;篆文与战国文字稍有出入而构形之意相同,成为征兆的意思。因征兆是事物初见之时,隐微未显,故从微;「?」是像从土从人,以示挺身而立,引申而有萌发出生之意。《说文》又收有古文「」,或许是从金文「」增形而来。隶书、楷书都和篆文构形一致,没有变化。在六书中,金文字形属于形声,战国文字之后则为形声兼会意。规范字作「征」。
百科解释:
徵,zhēng,召也。从微省,壬为徵。行於微而文达者,即徵之。会意。从微省、壬。行于微而闻达。追究;追问。
英文翻译:
characteristic sign (used as proof); phenomenon; 4th note in pentatonic scale 五音, roughly sol; to levy (taxes); see also 征; evidence; to recruit; to invite; symptom; to draft (troops)
“徵”字组词:
包含“徵”字的成语:
相关谜语:
谜底为“徵”的字谜语有:
一点诚心景仰止,半行草就右军书
(打一字)
书法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