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解释:
- 令:使;智:理智;昏:昏乱,神智不清。因贪图私利而失去理智,把什么都忘了。
结构用法:- 利令智昏是一个主谓式结构的成语。含贬义。一般作谓语、定语。
- “利令智昏”和“见利忘义”;都含有“为私利而做事”的意思。有时可通用。但“利令智昏”偏重于“智昏”;即头脑发昏的意思;而“见利忘义”偏重于“忘义”;“忘掉道义”。
- 例:我们党的干部绝不应该见钱眼开;利令智昏。
正音辨形:- 昏;不能读作“yūn”。
- 利;不能写作“立”;智;不能写作“知”。
引经据典:-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鄙谚曰:‘利令智昏。’平原君(赵胜)负冯亭邪说,使赵陷长平四十余万众,邯郸几亡。”
单字详解:- 利(lì):1.好处,与“害”“弊”相对:~弊。~害。~益。~令智昏。兴~除弊。 2. 使顺利、得到好处:~己。~用厚生(充分发挥物的作用,使民众生活优厚富裕起来)。 3. 与愿望相符合:吉~。顺~。 4. 刀口快,针尖锐,与“钝”相对:~刃。~刀。~剑。~落。~口巧辩。 5. 从事生产、交易、货款、储蓄所得超过本钱的收获:~息。~率(lǜ)。一本万~。 6. 姓。
- 令(lìng):1.上级对下级的指示:命~。法~。朝(zhāo)~夕改。 2. 古代官名:县~。~尹。尚书~。 3. 使,使得:~人兴奋。 4. 时节:时~。节~。 5. 美好,善:~名。~辰。~闻(好名声)。 6. 敬辞,用于对方的亲属或有关系的人:~尊。~堂。~岳。~郎。~爱。 7. 短的词调(diào ),散曲中不成套的曲(多用于词调、曲调名):小~。如梦~。
- 智(zhì):1.聪明,见识:~力。~慧。~商。~育。~能。~谋。才~。机~。理~。明~(a.考虑问题周到、严密;b.有远见)。足~多谋。利令~昏。
- 昏(hūn):1.天刚黑的时候:黄~。~晓(朝夕。亦指明暗)。~定晨省(xǐng )(人子侍奉父母的日常礼节,晚上服侍就寝,早上省视问安)。 2. 暗而无光:~暗。~黑。 3. 惑乱:~愦。~聩。~庸。 4. 神智不清楚或失去知觉:发~。~厥(亦称“晕厥”)。~乱。 5. 古同“婚”,婚姻。
战国时代,各诸候国之间为了争夺土地,经常发动战争。秦国派大将白起攻打韩国,占领了韩国的一块土地野王。在野王邻近有另一块土地上党,他们的地方官员看到野王轻易地就被秦军攻下,怕上党也守不住,就写信给赵国,表示愿意归顺,希望得到赵国的庇护。
赵国的君臣们对于要不要接受上党的归顺,意见不一,大家展开激烈的争论。平原君赵胜说:“上党这么大块的地方,我们不用出一兵一卒,就可以得到,为甚么不要呢?”平阳君反对说:“就是因为不花力气得到好处,轻易要了,恐怕会招来大祸。”赵王因为不想失去这块到嘴的肥肉,便支持平原君的主张,并且派他去接收上党,把它划为赵国的领地。秦国知道后,认为赵国存心和自己作对,就命令白起率大军去攻打赵国。结果赵国的四十万大军全部被秦军歼灭,国都邯郸也被围困,后来平原君带毛遂去楚国,说服楚王联赵抗秦,最后楚国出兵,才解除了赵国的邯郸之围。
赵王和平原君因为贪图眼前可以获得上党土地的利益,而差点导致赵国灭亡。后人便形容他们的行为是“利令智昏”。
英文翻译:to lose one's head through material greed (idiom)
- 其实利令智昏真的不能带到工作当中,不然你会很危险。
- 那些利令智昏的人,最终难逃法网。
- 利令智昏对大家都不好,东窗事发后我们都会被处分的。
- 就算我们面对的诱惑很大我们也不能利令智昏。
- 就为了这几个臭钱,他竟昧著良心犯下此案,真是利令智昏。
- 要防备日本利令智昏,铤而走险。
- 房屋诈骗案缘何近期频发?楼市升温利令智昏。
- 这个会计利令智昏,侵吞公款,结果被判了刑。
- 这位高管就是因为利令智昏而失去工作的。
- 我们党的干部绝不应该见钱眼开,利令智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