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解释:
- 鸟兽在秋天新长的细毛的尖端。比喻极微小的东西或极细微的地方。
结构用法:- 秋毫之末是一个偏正式结构的成语。多用于书面语。一般作宾语。
- 例:(1)他的观察力十分敏锐;即使是秋毫之末也能看得一清二楚。(2)外交上的事情;即使小如秋毫之末;也要谨慎;不能出错。
正音辨形:引经据典:- 《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单字详解:- 秋(qiū):1.一年的第三季:~季。~景。~水(喻人的眼睛,多指女子的)。~波(喻美女的眼睛)。三~(a.指秋收、秋耕、秋播;b.指三年)。~高气爽。 2. 庄稼成熟的时期:麦~。 3. 指一年:千~万代。 4. 指某个时期(多指不好的)。多事之~。 5. 姓。 6. 一种运动和游戏用具称“秋千”。
- 毫(háo):1.细长而尖的毛:~毛。~发(fā)。~末(喻极微小的数量或部分)。丝~。 2. 指毛笔:挥~。~素。 3. 中国的秤或戥子上的提绳:头~。二~。 4. 中国市制计量单位,十毫等于一厘(长度、地积、重量单位);一百平方毫等于一平方厘(面积单位)。 5. 方言,货币单位,角、毛。 6. 数量极少,一点儿(限用于否定式):~不费力。~无二致。 7. 与某一物理量的单位连用时,表示该量的千分之一:~米(公制长度单位,“米”的千分之一。)
- 之(zhī):1.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心。 2.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计。不速~客。莫逆~交。 3.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为公”。 4.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度外。等闲视~。 5. 代词,这,那:“~二虫,又何知”。 6.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 7. 往,到:“吾欲~南海”。
- 末(mò):1.尖端,梢:~梢。~端。秋毫之~(毫毛尖端)。 2. 最后,终了:~了(liǎo )。~尾。~日。~代。穷途~路。 3. 非根本的,次要的,差一等的:~业。~技。舍本逐~。 4. 碎屑:~子。碎~。 5. 传统戏剧角色名,一般扮演中年以上男子:正~。副~。外~。~本(以男角主唱的杂剧)。
战国时期,齐宣王田辟想学齐桓公那样做霸主,他向孟子请教如何才能做上霸王。孟子告诉他要用仁义道德的力量统一天下,同时要对国情明察秋毫,体察民情,现在是能干不能干的事情,而是您愿干不愿干的事情
英文翻译:Very small
- 外交上的事情,即使小如秋毫之末,也要谨慎,不能出错。
- 他的观察力十分敏锐,即使是秋毫之末也能看得一清二楚。
- 外交上的事情,即使小如秋毫之末,也要引起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