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弦」从弓像弦线之形,左旁曲笔像弓,右旁糸即弦,与《说文‧弦部》:「弓弦也。从弓,象丝轸(ㄓㄣˇ,檕弦之处)之形。」指安于弓上的弓弦,说解正相吻合。清华大学藏战国楚简《系年》郑商「弦高」的「弦」字,与甲骨文构形相同,而把「糸」的上端,系连在弓上,犹具弓弦的象形意味。战国文齐秦文字「弦」字虽把弓、弦分离,「糸」的上端仍连在弓上。自殷商甲骨至战国文字,六书皆为合体象形。篆文把「糸」与「弓」分离,「糸」讹变为「玄」,而且「玄」、「弦」同音,因此声化为从弓、玄声的「弦」,本义表示用丝绳作为弓弦,六书也变为形声。汉代简帛文字,虽经隶变,犹保留「弦系弓上」的基本命意,「糸」的上端仍保留朝弓的曲笔,用来示义。汉隶有的承秦简变曲笔为「亠」形。《熹平石经》则本篆文从弓、玄声,隶变作「弦」,则又楷书之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