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ī湿
(繁體字:2500个常用字之一。 造字法为形声:从氵、显声。基本汉字。
字形演变过程:
1/2
甲骨文

金文

战国文字

篆文

隶书

楷书

简体

甲骨文之字形或从水、从?(绝的古文,像丝的绝断),表示水绝流处,或另加止,以示涉足水绝流处。金文改止为土,从水、从?、从土,以示水绝处之土地为溼。在六书中属于异文会意。战国文字从金文之形,又以形近而将?讹作?(古文丝)。篆文因之,又于丝上加一横,于是被解析成从一复于土上而有水,从㬎省声。从一复于土上而有水,以示水滨之低溼;㬎省声,表示音读。在六书中属于形声字中之省声。篆文另有表示水名,从水、㬎声的「湿」字,在六书中亦属于形声,本与幽湿之「湿」音同而形异义别。隶变作,袭取水名之字形以为幽湿之字。楷定作溼。规范字作「湿」。由于从汉隶以来,经籍多有以「湿」为「溼」者,大陆乃先将湿、溼归并为湿,再简化为「湿」。台湾则二字皆为正字,溼收为常用字,湿收为次常用字。

甲骨文:
說文小篆:
六书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