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字:則)在500个最常用字中排第436位。 造字法为会意。基本汉字。
则,ze,从贝从刂。〈名〉(1) (会意。金文从鼎,从刀。古代的法律条文曾刻铸在鼎上,以便让人遵守。本义:准则,法则)(2) 同本义 [criterion;norm;standard;rule]则,等画物也。——《说文》则,法也;则,常也。——《尔雅》根天地之气,寒暑之和,水土之性,人民鸟兽草木之生物,虽不甚多,皆均有焉,而未尝变也,谓之则。——《管子·七法》均守平则。——《周礼·大司马》法则以驭其官。——《周礼·太宰》掌则以逆都鄙之治。——《周礼·太史》。注:“亦法也。”有物有则。——《诗·大雅·烝民》天不变其常,地不易其则。——《管子·形势》(3) 又如:则天(以天为法,治理天下);则度(法度);则效(则象。效法)(4) 等级(由则的划分等级引申而来) [grade]《坤》作坠势,高下九则。——《汉书·叙传下》。颜师古注引 刘德曰:“九州土田上中下九等也。”(5) 古指三百平方里以下的采邑 [district about 300 square li]。王莽时以土方五十里为一则,为子男封邑(6) 标准权衡器 [standard weighing device]王者制事、立法、物度、轨则,壹禀于六律。——《史记》
西周甲骨文及金文之「则」字从刀、从鼎,是用刀刻划鼎纹之义,与《说文》籀文构形相同。古文字每单复无别,有的西周金文从二鼎,是制鼎之时,对照器样,刻划器物的意思。战国文字以后,「鼎」讹变为「贝」,则又《说文》古文构形从刀、从二贝的来源。战国文字有两种构形,一种继承甲金文从刀、从鼎;另一种则从刀、从贝,是篆文的所本。篆文、隶书从鼎、从贝两形并存,楷书则据篆文而来,定形为「则」。「则」字本从刀、从鼎,从刀,表示用刀刻划的意思;从鼎,表示原鼎器范,或同时并呈新鼎器样,《说文‧鼎部》:「则,等划物也。从刀、贝。」指依照原鼎器范,与刻划出之新鼎器样,丝毫不差,本义为用刀刻划鼎文。在六书中属于异文会意。教育部标准字作「则」,规范字作「则」,是偏旁类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