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字始见于战国文字,从木、从臼,冘声。从木,表示类别,其材质与木有关;「」为「冘」之倒形,其下有「臼」,表示人头依靠之处中间低、两端高的样子。篆文则省「臼」,并将倒形的「」转正,成为从木、冘声的结构。「冘」之篆文作「」,正像人肩挑担子的样子,本义是担荷,引申而有依靠的意思,于此作为示义的声符,表示音读。在六书中属于形声兼会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