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之,像编管的乐器。上像乐管之口,下像乐管,外像编束之形,据具体的实象造字,属象形。另一形作
和金文
,都上从
,亼是口字的倒形,以表吹奏。据此,其形应从口为形,以
为声,属声符兼义的形声字。或以
像屋顶三合之形,引申有聚集之义;下从
,比诸
,多了一个乐管,不影响其音、义。二者相合,可会以聚集乐管之义,属会意。金文一、二例承自甲文,显而易见;第三例继自甲文
,只是少了一个乐管,且管口脱离管身,稍失其形。战国文字之
,大体和金文第二例同意。篆文作
,上从亼,以示聚合;下从
,音ㄘㄜˋ(cè),隶定作「册」,本义是简册,像绳索穿连简策的样子,属象形,在此引申作「编制」解;
,在此只是像乐管之器口,并没有独立的形、音、义,只是一个实象而已。因此,三者结合,可示由竹管编成的乐器。在六书中属于会意附加实象。隶书、楷书之形,俱承篆文龠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