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字始见于战国文字。战国文字之,或疑是「」之讹字(裘锡圭《郭店‧语丛一》注),馀亦无定说,此存疑待考。篆文作,从人、卩构形。人,表气色的主体;卩,是节字的初文,其形像符节相合一半之形,属象形。二者相合,可会以人之气色表现,和其心中所想的一致,就像符节之相合,丝毫不爽。用《礼记‧大学》的话来解释,即「诚于中,形于外」。字经隶书,体变作、,颇失其形,楷书之形沿自隶书第二例以定体,也就不易瞭解其原形了。色由人、卪构形,又和人、卪没声音关系,所以在六书中属于异文会意。古文,萧道管解以「从页、从彡,从疑省。疑则动色,饰也(《说文管见》)」,属异文会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