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字有两个来源:其一,甲骨文字形像施于手腕的手铐,所以执字作「」,像戴上手铐的犯人。金文、战国文字逐渐形变为㚔,篆文也作「」形;其二,篆文幸字「从屰从夭」作「」,段玉裁说:「屰者,不顺也,不顺从夭死之事。」表示意外免于夭死为幸。二者并不相混。到了隶书,「」末笔上曲的「」形,隶变为横线作「」,而与表示手械的「㚔」字相混,最后定型为「幸」字,形成同形异义字。楷书即承此字形而来,然而在篆文系统之后,㚔字仅为组字构件,并不单用,而手械之义由「梏」字取代,此与可独立使用的幸字,并无混用的现象。幸字表示手铐之意,在六书中属于象形;幸字表示幸免之意,在六书中属于异文会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