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羌」字有两种构形,一种从人、从羊,像头戴羊角形饰物的人形。在六书中属于合体象形。或写作「羌」下从「糸」,因古代羌为殷之敌国,常被殷人俘获,从事农作,甚至当作祭祀的祭品。「糸」为绳子,有「綑绑」之义,表示本义为被绳索捆绑的羌族俘虏。在六书中属于异文会意。金文与甲骨文构形相同,只是在人形增饰圆形羨符;有的人形脖子上还增添一、二短横的羨符,羊角形饰物逐渐变为「羊」形。战国文字继承金文,人形有时转向右侧,有时「人」形替换为「?」形。《说文‧羊部》:「西戎牧羊人也。从人、从羊,羊亦声。」羊表示音读,兼表「放牧」、「牧羊」的意思,表示羌的本义为牧羊为生的民族。在六书中属于形声兼会意。篆文「羊」形与「人」形分离,和隶书、楷书的字形基本相同。规范字作「{font face='SimSun'}羌{/font}」,「羊」下竖笔与下半「儿」的撇笔连成一笔,不分成两笔;教育部标准字作「羌」,竖、撇分成两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