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字始见于战国文字。战国文字「坤」字从立、申声;战国文字通例,从「土」之字多作从「立」,如「坡」、「均」、「块」、「塙」等字的「土」旁多写作「立」,战国文字「坤」当是从土、从申之异构。汉代碑刻文字隶书多作「巛」形,如《熹平石经‧易‧说卦》作「」;有时承篆文而来,如〈开母阙〉作「」、〈吴禅国山碑〉作「」,都是从土、从申。「坤」为正字,「巛」为异体。《说文‧土部》:「坤,地也。《易》之卦也。从土、从申。土位在申。」正字从土,坤为土地之象征,从土表示与土地表征相关;从申,申本像闪电之形,为电之本字,引申有伸展之义,表示大地广袤无垠,延展四方。本义为《易经》之坤卦。在六书中属于异文会意;而异体「巛」当从坤卦「六断」之卦形「」形变而来。在六书中属于合体象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