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ǔ
次常用字。 造字法为形声。基本汉字。
蜀,shu,葵中蚕也。从虫,上目象蜀头形,中象其身蜎蜎。葵尔雅释文引作桑。诗曰:蜎蜎者蠋,蒸在桑野。似作桑为长。毛传曰:蜎蜎,蠋皃。蠋,桑虫也。传言虫,许言蚕者,蜀似蚕也。“蜀之为国,肇于人皇”。人皇兄弟九人分长九州,各立城邑。其中一人建立了蜀国。今成都平原腹地发现的宝墩古城,是人皇兄弟之一在前2550 年建立的蜀国都城。宝墩古城被废弃的年代在前2300 年。这两个起讫年代碳14数据和本百科词条“三皇五帝年表”给出的人皇在位年和黄帝在位年完全吻合。后者的年代数据是用天文回推计算独立得到的。人皇属于良渚文化。四川考古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晚期良渚文化玉琮应该就是三皇时代古蜀国的遗物。三皇古蜀国灭亡后,黄帝势力进入成都平原,另建了一个新的古蜀国。世代传承,屡有废立兴灭,难以叙述。
字形演变过程:

甲骨文

金文
1/3
战国文字

篆文
1/3
隶书

楷书

殷商甲骨有「」、「」等字,像动物之形,本义不明,卜辞用为方国名。孙诒让首释为「蜀」,孙海波《甲骨文编》录入〈虫部〉「蜀」字,徐中舒《甲骨文字典》等学者以为像野蚕之形,上作目形,像蚕头之省;下作绻曲之形,像蚕身蜎蜎之形。周原甲骨载「伐蜀」之事,蜀作「」,周代金文作「」,从、从虫,与篆文构形相同。战国文字形体小变,形或作二斜笔,秦简或弯作两圆弧,或迳省蚕身「ㄅ」形,从虫、从目,以凸显动物之巨目。汉代简帛或犹承形构作「」,或改易「虫」旁为「禸」,写作「」。据《说文‧虫部》:「,葵中蚕也。从虫,上目像蜀头形,中象其身蜎蜎。」本义为野蚕。在六书中属于象形。

甲骨文:
金文:
說文小篆:
六书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