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见于战国文字,与篆文构形相同,都是从丘、虍声。新蔡葛陵楚简所从之「虍」,上像老虎张开巨口,下作人形,此为战国楚文字常见偏旁写法。而在云梦《睡虎地秦简‧日书‧乙》的「虚」字,所从的「虍」、「丘」的写法,已和篆文没有差别。《说文‧丘部》:「虚,大丘也。」丘本指小土山,在此作为形符表义,「虍」即「虎」,从虎之字,多含有「大」的意思,在此表示音读,兼表「大」的意思,本义为大的土山。因借用为虚空、虚假、谦逊等意思,转注为从「土」从「虚」的「墟」,以保留「土山」的本义。所从之「丘」,楷书隶变作「丠」,再楷化为「」,教育部以「虚」为正字,以「虚」为异体。在六书中属于形声兼会意。规范字作「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