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歌行 李白 ⌹译文对照
  • 笑矣乎,笑矣乎。
  • 真可笑呀,真可笑。
  • 君不见曲如钩,古人知尔封公侯。
  • 君不见曲如钩吗,古人知此可以封公侯。
  • 君不见直如弦,古人知尔死道边。
  • 君不见直如弦吗,古人知此可要死道边。
  • 张仪所以只掉三寸舌,苏秦所以不垦(kěn)二顷田。
  • 张仪之所以愿鼓三寸不烂之舌,苏秦之所以不愿种洛阳负郭二顷田,皆是此由之故也。
  • 笑矣乎,笑矣乎。
  • 真可笑呀,真可笑。
  • 君不见沧浪老人歌一曲,还道沧浪濯(zhuó)吾足。
  • 君不见沧浪老人唱一曲吗,“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 平生不解谋此身,虚作离骚遣(qiǎn)人读。
  • 可怜的屈大夫,连自己保身都无术,却虚作《离骚》教人读。
  • 笑矣乎,笑矣乎。
  • 真可笑呀,真可笑。
  • 赵有豫(yù)让楚屈平,卖身买得千年名。
  • 赵国有个豫让,楚国有个屈平,卖身却只买得千载虚名。
  • (cháo)由洗耳有何益,夷(yí)齐饿死终无成。
  • 许由洗耳又有什么用?伯夷和叔齐饿死也至无所成。
  • 君爱身后名,我爱眼前酒。
  • 君爱身后之名,我爱眼前之酒。
  • 饮酒眼前乐,虚名何处有。
  • 饮酒眼前即能享乐,虚名身后又在何处?
  • 男儿穷通当有时,曲腰向君君不知。
  • 男儿穷通当有时,今日之不遇,并非将来也没有时机。如今我曲腰向君,君却不明白这个道理。
  • 猛虎不看几上肉,洪炉不铸囊(náng)中锥(zhuī)
  • 猛虎向来不食案上之死肉,洪炉也不铸囊中锥一类的小玩意儿。
  • 笑矣乎,笑矣乎。
  • 真可笑呀,真可笑。
  • 宁武子,朱买臣,扣角行歌背负薪(xīn)
  • 宁武子和朱买臣,当年也是叩着牛角唱歌,背着柴薪诵书。
  • 今日逢君君不识,岂得不如佯(yáng)狂人。
  • 这些一时遭困顿的贤土若今日逢君,君却看不出来,岂不令人佯狂而傲世哉!

  •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1)“张仪”句:张仪,战国时纵横家,魏国人。游说入秦,首创连横,先后任秦相、魏相。(2)《史记·张仪列传》:张仪通楚,“掠笞数百,不服,释之。(3)其妻曰:‘嘻!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张仪谓其妻曰‘观吾舌尚在不?’其妻笑曰‘舌在也。(4)’仪曰:‘足矣。’”《汉书·蒯通传》“郦生一士,伏轼掉三寸舌,下齐七十余城。”颜师古注“掉,摇也。”(5)“苏秦”句:苏秦,战国时纵横家,洛阳人。倡六国合纵抗秦。《史记·苏秦列传》“苏秦喟然叹曰‘此一人之身,富贵则亲戚畏惧之,贫贱则轻易之,况众人乎?且使我有洛阳负郭田二顷,吾岂能佩六国相印乎?”二顷田,全唐诗本作一顷田。误。(6)(7)(8)“沧浪”二句:《楚辞·渔父》“渔夫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9)’”(10)(11)(12)“赵有”句:豫让,春秋战国间人。始事范中行氏而不悦,去而投知伯。知伯宠之。及三晋分知氏,赵襄子最怨知伯,而将其头为饮器。豫遁逃,变姓名为刑人,入宫欲刺襄子未果。豫让又漆身为厉,灭须去眉,自刑变容,又吞炭哑音,一再谋刺襄子,均不果。后被兵包围,请求襄子衣而击之,呼曰“而可以报知伯矣!”遂伏剑而死。事见《战国策·赵策一》。屈平,即屈原。事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13)(14)洗耳:皇甫谧《高士传》卷上《许由》“尧又召为九州长,由不欲闻之,洗耳于颖水滨。(15)时其友巢父牵犊欲饮之,见由洗耳,问其故,对曰:‘尧欲召我为九州长,恶闻其声,是故洗耳。(16)’”夷齐:伯夷、叔齐二人。《史记·伯夷列传》“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遂饿死于首阳山。”(17)(18)(19)(20)(21)“猛虎”句:猛虎,含有苛政之意。看,观察,注意。机上肉,机同几,全唐诗本作几上肉。指案板上的肉。比喻任人宰割者。(22)“洪炉”句:洪炉,指天地。《庄子·大宗师》“今一以天地为大炉,造化为大冶。”铸,熔炼金属以成器。囊中锥,比喻有才能而未展露的人。(23)(24)叩角,指击牛角。(25)朱买臣:汉武帝时人,官至会稽太守。背负薪,《乐府诗集》作皆负薪。(26)(27)佯狂:《史记·殷本纪》“箕子惧,乃佯狂为奴。”佯狂即装疯。

      至德二载(757),李白五十七岁。正月,永王军次寻阳,李白下山人幕。作《永王东巡歌十一首》言志抒怀,旨在思抒奇计以济时艰。二月,皇室内讧,兄弟交兵。永王兵败丹阳,李白于乱军中仓皇逃亡,旋陷寻阳狱中。有鸣冤求援之作多首。

    展开显示全文


      此诗可分为四段。每段都是以“笑矣乎”开头。第一段,诗人化用汉代童谣。“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来讽刺是非错位、黑自颠倒的丑恶社会现实。接着举了战国时张仪、苏秦的例子来说明“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的现象。张仪和苏秦是战国时有名的纵横家。他们凭着三寸不烂之舌,权诈之术,取得了人主的信任。张仪曾作过秦国的丞相,而苏秦却能佩六国相印,成了纵约长。他们都凭着“曲如钩”的本领,成了显赫一时的权贵。如果他抱诚守直,老老实实在家种地的话,说不定他们早就饿死在道边了。李白的这些诗句,借古讽今,旨在揭露当时国君昏聩,才使得象张仪、苏秦那样朝秦暮楚、反复无常的小人,一个个受宠得势,而象自己守直不阿的人,却只能作阶下囚了。

      由于李白自己将社会看透了,认为不值得为统治者卖命卖力,思想反转为出世。第二段就写出了这种思想的转变。“君不见”四句,借用《楚辞·渔父》的典故,先写那位“避世隐身” 、“欣然自乐”的渔父,后写抱直守忠的屈原。屈原被楚王放逐,行吟泽畔,遇到了隐者渔父。渔父劝他和光同尘,与世推移,而屈原要坚守正义,正道直行,不愿“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宁赴湘流,葬身子鱼腹之中,也不愿“以皓皓之自,而蒙世之尘埃。”渔父听完后:“荛尔而笑,鼓枻而去,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君足’。遂去,不复言。”李白在这里以调侃的口气,表面上是奚落屈原“平生不解谋此身,虚作《离骚》遣人读”,其实骨子里是对现实社会的冷嘲热讽。在“曲如钩”的社会里,正直如屈原的人,是没有立足之地的。还不如学沧浪老人,“避世隐身”为好。

      第三段,诗人运用豫让、屈平、巢父、许由、伯夷、叔齐等古人以不同方式求得“身后名”,深入展开议论。屈平自投汨罗,博得“以身殉国”的美名。豫让,春秋时晋国人,为智伯多次行刺赵襄子未遂而自杀,成为历史上著名的“刺客”。巢父和许由为古代著名隐者,传说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听后,认为有污自己的耳朵,便逃到颖水边洗耳,当时,巢父正牵犊饮于下流,就责怪许由污其犊口,遂牵犊到上游。伯夷、叔齐为殷朝末年孤竹国君之子,武王伐纣之后,不食周粟而饿死,被孔子称为“古之仁人”。但是,诗人认为这些古人都是为“爱身后名”的奴役,不如“我爱眼前酒”。这个中的妙理在于“饮酒眼前乐”是实实在在的,“身后虚名”则不是。“男儿穷通”自有机遇,不必强求,即使求得“身后名”,死后人们弯腰向你礼拜,你也不知道了。这一“虚”一“实”的反差,正是李白的牢骚话。“自古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李白《将进酒》)诗人正是以这种惊世骇俗的牢骚话博得千古美名。诗人借用猛虎不屑一顾案头肉和洪炉不熔铸囊中小锥进行类比反衬,表现自己不汲汲于“身后名”的傲骨和大志,嘲笑那些贪图靠“身后名”者不过是些心底狭窄之辈!

      最后一段,又以宁武子和朱买臣宕起一笔。宁武子,即宁戚,春秋齐人,有奇才,隐于商旅,齐桓公夜出巡访,他正在喂牛,并击牛角而歌唱,桓公闻而奇之,委以重任。朱买臣,西汉人,家贫,以卖柴为生,好读书,能朗诵《楚辞》,后被汉武帝征用。诗人用这两个古人的事迹,旨在说明穷通有时,应该顺其自然,从而嘲讽那些被“曲如钩”者迷惑了心窍的当权者,即是遇到宁、朱二人,也不会了解他们,他们也只好去佯狂避世了。

    展开显示全文

    诗词荐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