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清漳明府侄聿 李白 ⌹译文对照同步注释
  • 我李百万叶,柯(kē)条布中州。
  • :喻宗族支派。 中州:即中国。
  • 我们李家如同一棵大李树,枝叶百万遍布中州。
  • 天开青云器,日为苍生忧。
  • 青云器:能飞黄腾达的大器。
  • 老侄为天生的青云之器,天天为百姓操心。
  • 小邑且割鸡,大刀伫烹(pēng)牛。
  • “小邑”二句:《论语·阳货》中说,孔子到了武城,听见一片弦歌之声,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后以“割鸡”为治理县政之代称。烹牛,喻施展大本领。
  • 治理小县如同“割鸡”,将来还会大刀宰牛,将有大用。
  • 雷声动四境,惠与清漳(zhāng)流。
  • 清漳:水名,源出于山西阳泉南。经山西和县、河北涉县,南流入清漳。
  • 你的官声如雷贯月惊动四邻,你的惠政将与清漳同流。
  • 弦歌咏唐尧,脱落隐簪(zān)组。
  • “弦歌”句:歌颂唐尧的无为而治。 簪组:冠簪和冠带。此指官服。簪,插戴官帽用的簪子。组,系帽的带子。 隐簪组:指有隐士风度。
  • 县境内一片太平盛世的景象,老侄无为而治,官帽也不戴,形同吏隐。
  • 心和得天真,风俗由太古。
  • 百姓为德政所化心平气和,有天真的赤子之心,风俗像太古一样纯朴。
  • 牛羊散阡陌,夜寝不扃(jiōng)户。
  • 扃户:闭户。
  • 牛羊散于阡陌之中,百姓们家家夜不闭户。
  • 问此何以然,贤人宰吾土。
  • :此处用作动词,任县令。
  • 问为什么能这样,他们回答说,是县令贤明。
  • 举邑树桃李,垂阴亦流芬。
  • 垂阴:树木枝叶覆盖形成阴影。
  • 县中种植桃李树,到处散发出桃李花的芬芳。
  • 河堤绕绿水,桑柘连青云。
  • 河中流的是清清的河水,两岸桑柘茂密如云。
  • 赵女不冶容,提笼昼成群。
  • 冶容:女子修饰得很妖媚。
  • 赵地的女子不爱梳洗打份,成群地在田野里提笼采桑。
  • (sāo)丝鸣机杼,百里声相闻。
  • 缲丝:煮茧抽丝。
  • 家家都在忙着缲丝和纺织,百里之间,机杼之声相闻。
  • 讼息鸟下阶,高卧披道帙(zhì)
  • 道帙:道书的书衣,此指道书。
  • 由于无人告状,县衙前门可罗雀,县令高卧无事,在闲读道书。
  • 蒲鞭(biān)挂檐枝,示耻无扑抶(chì)
  • 蒲鞭:用蒲草做成的鞭子,用来做象征性的惩罚。 扑抶:鞭打。
  • 檐前挂着蒲鞭,对有过失的百姓只是象征性的惩罚。
  • 琴清月当户,人寂风入室。
  • 政闲时明月当头,琴声清越;庭中寂然,清风入室。
  • 长啸一无言,陶然上皇逸。
  • 上皇:即羲皇,伏羲。
  • 老侄但长啸无言,陶然如上皇之逸人。
  • 白玉壶冰水,壶中见底清。
  • 白玉壶冰:喻品德冰清玉洁。
  • 政清德高,洁如玉壶之冰,壶中透明见底。
  • 清光洞毫发,皎洁照群情。
  • 清光一片,可鉴毫发,从中可映出百姓们的身影。
  • 赵北美佳政,燕南播高名。
  • 赵北、燕南:指河北中部她区。
  • 清漳县令的高名和佳政,在赵北燕南一带到处传颂。
  • 过客览行谣,因之颂德声。
  • 我这位过客听了百姓们赞颂县令美政的民谣,因此写出了这篇颂诗。

  •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李白于天宝十一载(752)春,曾北游广平、邯郸、清漳等地。与清漳县令侄辈李聿相会,别时写了这首赠诗。

    展开显示全文


      这首诗四十句,每八句用一韵,为一层诗意,共五层诗意。声韵随情而变。平仄互换。诗中描绘清漳政通民和,风俗淳古,礼乐之乡,歌颂贤吏李聿。全唐诗有李聿小传,曾作清漳令,后为尚书郎。从全诗中反映了李白的无为而治的政治理想,并形象地描绘出理想的社会蓝图。充满着自信和豪情。

      诗从开端到“惠与清漳流”为第一段,紧扣诗题,概略介绍李聿的才识、气质、治邑的惠政,预示其是前途远大,无可限量的青云人物。开端两句概述李氏家族,传宗百万代(夸张说法),宗干支脉,遍布中州大地。这种介绍法,因始祖为道圣李耳,当今又是李氏天下,颇引以为自豪和荣耀。用以衬托下面对李聿的介绍。李聿是天赋与的才识和美德,作为县令,日日为苍生忧患。这四句以树木的繁盛比喻李氏繁衍百代,而遍布全国。又以天开青云比况其才能德性,正因如此,李聿才日日替百姓着想。为百姓生活能幸福安居,日夜思虑谋画。这是李白理想中的贤吏形象,对于现实的李聿,可能更富于理想化了。接着又用四句诗,概括其政绩。前两句化用孔子的话。孔子观子游治武城,闻弦歌声,曾感慨地说:“割鸡焉用牛刀。”李白用此典故是说李聿是治国的大才,治理清漳小邑,如同用宰牛刀割鸡,将来前途如大刀宰牛,必有大用。因其大德大才治邑,德政如雷声响遍四境之内,其给与百姓的好处,又如清漳水流滋润着全县百姓。这就使“青云器”、“苍生忧”形象而具体化了,开花结果了。李聿不愧为李氏的后代,为李氏又争了光。

      接着诗人又用八句诗写李聿以礼乐治邑,邑清民安,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不让太古之风。前两句写李聿如同孔子弟子子游治理武城邑,以礼制教化百姓,以歌声感化百姓,音乐之声,唐尧之曲,深入人心。而县令李聿却是不拘礼法,脱略官服而不顾,颇似隐士。县令风度惠及百姓,民心和而得天真之性,民风淳朴如上古三皇之世。白日牛羊散在田间南北通行的道路上,而入夜,家家不闭户,不担心被盗。中间这四句描绘出一个理想社会图景,人性天真疏放,淳朴自然,礼让谦和,不争不贪,无贫无富之分。正因如此、诗人以惊异之情,询问百姓,探竟其原因,得到了“贤人宰吾土”的满意回答,点逗出诗眼。吏治非常重要,德教也是非常重要。这就具体点明李聿治政思想和个性。

      接着诗人再用八句诗,写百姓安居乐业,发展生产,民无游闲好逸之徒,吏无苛政繁扰。县人遍植桃李树,树树垂荫,散发芳香。河堤绕着渌水,桑柘树连排,远及青云。美女不打扮妖冶之容,白天成群结队,提笼采桑。夜间缲丝织布,机杼和鸣,百里之内,声息相闻。八句诗状出百姓,男耕女织,各安其业,社会繁荣,发达兴旺,民富可知。这正是礼乐弦歌教化的结果。从百姓这个侧面颂扬李聿德政治绩。照应“为苍生忧”句。再次证明治政美过于安民,感化人心。唯此才能“我无为而民自化”,李聿正是这样的官吏。惠及百姓后,而心自安无忧。

      接着诗人用八句诗,写邑内政治安定,民无诉讼,贤吏逸豫。诗人形象地描写官衙内无讼事,群鸟落在官衙台阶上,而县令却依然高卧北窗下,翻阅着道家书籍。官衙檐边挂着用蒲草编的鞭子,用来对犯罪人行刑,表示羞辱之意罢了。在皓月当空,月光入户之时,琴声清悠。人息静寂,风吹入室,此时县令李聿长啸抒心,无言高卧,如上古的伏羲皇帝,和乐安详。“讼息”一句化用谢灵运的“虚馆绝诤讼,空庭来鸟雀”之意,以示政通民和,民绝诉讼。“高卧”句又用陶渊明为彭泽令,高卧北窗下,翻阅书籍,自称是羲皇上人,抚无弦之琴以自乐。“蒲鞭”二句,又用东汉南阳太守刘宽的典故,人有过失,但用蒲鞭捶打,而不用苦刑,表示羞辱之意,令其知耻而改过。李白在这八句诗中频用典故,赞美李聿如陶潜、刘宽治邑以德,而不唯刑。民知礼而耻过,政治清明。这是百姓乐业在政治上的必然反映,是诗意的深化。

      诗中结尾八句,集中笔墨赞美李聿为官清廉,洞察民情,明辨是非,公正无私。诗的前四句,化用鲍照“清如玉壶冰”的诗意,进而比较李聿官清如水,玉壶冰水,清澈见底。清光可见毫发,白亮透明可照群人之情。这四句诗喻人至美,本质圣洁,光采照人,是一位内外一致彻底透明的人物,为官自然清如水,明如镜,为民造福。这就是诗人所称赞的“贤人”。接着诗人再用四句赞美李聿的佳政:燕赵百姓,同颂其嘉政,共传其美名,而我李白这位过客,观赏行人歌谣,因为这个缘故,歌诵你的德政与美好声誉。这八句诗采取比较与间接写法,刻画李聿的形神美,超出清漳,越及燕赵,传名当世,流芳百世。总结全诗,照应开端。收结有力,余音绕梁,回味无尽。

      李白所颂扬的清漳县令李聿,体现出他的贤能政治理想。同时对现实中信谗任佞,贪官鱼肉人民,是一个否定。他更希望李氏子弟不辱李氏宗祖,不辱李氏王朝,无愧于百姓的父母官,如李聿一样,治理好地方,惠及百姓。这就是李白以饱满的热情歌颂李聿的原因,也是李白所追求的作人价值。然而李白为社会开出这一良方,没有被当时统治集团所接受。同前贤一样,只能存在古代所谓圣贤的头脑里、口头上、文字中,只是空想而已。李白也不例外,这是由封建统治阶级利益所决定的。

      李白这首五言古诗写得高古淡远,纵横变化,开唐代五古格高意远,神情横逸,变化神奇的正风,是唐人五古中的佳作。

    展开显示全文

    诗词荐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