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族弟金城尉叔卿烛照山水壁画歌 李白 诗文朗诵⌹译文对照同步注释
  • 高堂粉壁图蓬瀛(yíng),烛前一见沧洲清。
  • 壁画:画在墙壁上的画。 粉壁:白壁。 蓬瀛:指蓬莱、瀛洲等海上仙山。 沧洲:水滨之地,多指隐备所居之地。
  • 在高堂白壁之上,有一幅海上仙山图。举烛前观,但见沧洲清逸,招人欲去。
  • 洪波汹涌山峥(zhēng)(róng),皎(jiǎo)若丹丘隔海望赤城。
  • :清楚。 丹丘:亦作丹邱,神仙所居之处。 赤城:山名,任今浙江天台县北。
  • 仙山高峻峥嵘,四周洪波汹涌,神山光华匹照,犹如丹丘,遥隔大海,可以直望赤城。
  • 光中乍喜岚气灭,谓逢山阴晴后雪。
  • 岚气:山中雾气。 山阴:县名。在今浙江绍兴市。 晴后雪:谓雪后山川景色之美。此处暗用王子猷山阴雪夜访戴故事。
  • 山中岗气已灭,山光清明一片,好像是山阴晴后之雪景。
  • 回溪碧流寂无喧,又如秦人月下窥(kuī)花源。
  • 回溪:言画中回旋的溪流寂然无声。 花源:即桃花源。此用陶渊明《桃花源》故事。
  • 碧溪回流宛转,却寂然无声,就好像秦人在月下偷看桃花源。
  • 了然不觉清心魂,只将叠嶂鸣秋猿。
  • 见此图画,胸中了然,清人心魄,好像在叠嶂之中听到了秋猿的叫声。
  • 与君对此欢未歇,放歌行吟达明发。
  • 明发:黎明、天明。
  • 与君对比,欢赏不已,于是放歌高吟直到天明。
  • 却顾海客扬云帆,便欲因之向溟(míng)(bó)
  • 却顾:再看。却,副词,再。 海客:海上的船客。 云帆:船帆。 溟渤:溟海和渤海,泛指大海。
  • 回首看见画中的海客高扬云帆,便不禁产生了入海求仙的出世之思。

  •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天宝三载(744),李白四十四岁。春,李白上疏唐玄宗请求退隐,唐玄宗诏许。李白在待诏翰林期间,亲眼见到国君荒淫,故作诗以讽刺之。此诗当作于天宝三载(744)李白即将想离京之前。

    展开显示全文


      此诗是写诗人欣赏壁画的过程与感受。全诗可分为两段。

      首二句点题,写晚上秉烛观看壁画,壁画中画的是山水。第三句概括山水特征:水,洪波汹涌;山,高峻峥嵘。第四句写诗人对壁画的总体印象:就像处在仙境里隔海遥望赤城山一样。五六句说山水间没有雾气,景物清晰得就像山阴道上雪后初晴那样美。七八句说壁画中虽然流水回旋,可是听不到丝毫的湍流声,幽静得就像避乱之秦人处在桃花源一样令人安详。桃花源本来幽静,月下桃花源则更为安静。“窥花源”以上八句写观壁画。

      最后六句写诗人观画后的感受。感受之一,心神清净。静极生动,反而觉得在壁画的层峦叠嶂中有秋猿哀鸣。感受之二,欢。因欢而放歌行吟,直至翌日清晨。感受之三,第二天清晨再观画,看到了海客扬帆,诗人于是产生了壮阔的胸怀:直挂云帆济沧海。

      诗人依照主观感受和想象所再造出来的,用以表现整个画面意境的艺术意象,是这样迷离,可是细加体味,其暗示性又是那样丰富,不仅不妨碍反而极大地吸引和调动读者,以其丰富的艺术联想去悉心感受它。虽嫌迷离,终觉美好。无怪乎诗人烛照此景而生仙游之想。不写具象写意象,不从实处描摹,而从虚处传神,画之所长,诗之所短,力避之,画之所短,诗之所长,力扬之,正是此诗艺术上的主要成功之所在。

    展开显示全文

    诗词荐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