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乡子·席上劝李公择酒 苏轼 ⌹译文对照同步注释
  • 不到谢公台。明月清风好在哉。旧日髯(rán)孙何处去,重来。短李风流更上才。
  • 维扬,即扬州。 髯孙:本指孙权。这里指孙觉。 短李:本指中唐李绅。这里指李常。
  • 没到过谢公台,那里的明月清风是否健在?旧日的友人大胡子孙觉去了哪里?今日我又重来:你李矮子的风流已属上等高才。
  • 秋色渐摧颓(tuí)。满院黄英映酒杯。看取桃花春二月,争开。尽是刘郎去后栽。
  • 摧颓:衰败。 黄英:黄花。指菊花。刘郎,本是诗人刘禹锡自指。这里借喻孙觉。
  • 秋色渐渐凋萎在这一带,满地黄菊映亮了酒杯中的江海。等到明年二月仲春到此观赏桃花,争相盛开:都是“刘郎”我走后才种栽。

  • (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此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九月,当时李常任湖州知州,苏轼在赴密州知州任途中经过湖州,于是偶获机缘,参与了李常的洗儿宴,席上劝李常酒,作下此词。

    展开显示全文


      发端以“谢公台”起兴,意在写出赴任途中来到友人李公择湖州任所的一种快感。这里的“谢公台”,应当是借喻友人任所。“明月清风”则是运用成语,借以写湖州的自然美,似乎也隐隐象征着友人清高洁白的操守,而以感叹出之,表达了词人的赞赏之情。三、四句转入对旧太守、友人孙觉的怀念:“旧日髯孙何处去,重来。”二句写出了席间面对新守时对旧守的怀想。随后又回到当前,赞颂新太守、东道主李常的才具:“短李风流更上才。”“短李”与“髯孙”都是用典,正好切合新、旧太守外形与姓氏的特点,前后相映成趣,显得既典雅又诙谐。

      过片两句对景感时:“秋色渐摧颓,满院黄英映酒杯。”词人以“映酒杯”点明“席上”劝酒的题意,以“满院黄英”写出深秋时节的特征,对“秋色渐摧颓”的概括性描述则寓含着时序迁移的感慨,与上片写到的“旧日”、“重来”这种今昔之感是一脉相通的。最后三句是对明春桃花争开的盛景的想象,词人化用刘禹锡的诗意,变讽刺为赞颂,象征性地赞美了旧太守的政绩,并再度饱含深情地表达了对他的深切怀念。“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这大概是事业发展乃至社会进步的一种普遍现象。

      全词,词人表达了对旧太守的怀念,同时也是对新太守的激励,因为未来提起的栽树的“刘郎”,是现在的太守李常。作者题作“劝李公择酒”,其深意或许就在于此。

    展开显示全文

    诗词荐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