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退之 张籍
  • 呜呼吏部公,其道诚巍昂。生为大贤姿,天使光我唐。
  • 德义动鬼神,鉴用不可详。独得雄直气,发为古文章。
  • 学无不该贯,吏治得其方。三次论诤退,其志亦刚强。
  • 再使平山东,不言所谋臧。荐待皆寒羸,但取其才良。
  • 亲朋有孤稚,婚姻有办营。如彼天有斗,人可为信常。
  • 如彼岁有春,物宜得华昌。哀哉未申施,中年遽殂丧。
  • 朝野良共哀,矧于知旧肠。籍在江湖间,独以道自将。
  • 学诗为众体,久乃溢笈囊。略无相知人,黯如雾中行。
  • 北游偶逢公,盛语相称明。名因天下闻,传者入歌声。
  • 公领试士司,首荐到上京。一来遂登科,不见苦贡场。
  • 观我性朴直,乃言及平生。由兹类朋党,骨肉无以当。
  • 坐令其子拜,常呼幼时名。追招不隔日,继践公之堂。
  • 出则连辔驰,寝则对榻床。搜穷古今书,事事相酌量。
  • 有花必同寻,有月必同望。为文先见草,酿熟偕共觞。
  • 新果及异鲑,无不相待尝。到今三十年,曾不少异更。
  • 公文为时师,我亦有微声。而后之学者,或号为韩张。
  • 我官麟台中,公为大司成。念此委末秩,不能力自扬。
  • 特状为博士,始获升朝行。未几享其资,遂忝南宫郎。
  • 是事赖拯扶,如屋有栋梁。去夏公请告,养疾城南庄。
  • 籍时官休罢,两月同游翔。黄子陂岸曲,地旷气色清。
  • 新池四平涨,中有蒲荇香。北台临稻畴,茂柳多阴凉。
  • 板亭坐垂钓,烦苦稍已平。共爱池上佳,联句舒遐情。
  • 偶有贾秀才,来兹亦同并。移船入南溪,东西纵篙撑。
  • 划波激船舷,前后飞鸥鶬。回入潭濑下,网截鲤与鲂。
  • 踏沙掇水蔬,树下烝新粳。日来相与嬉,不知暑日长。
  • 柴翁携童儿,聚观于岸傍。月中登高滩,星汉交垂芒。
  • 钓车掷长线,有获齐欢惊。夜阑乘马归,衣上草露光。
  • 公为游谿诗,唱咏多慨慷。自期此可老,结社于其乡。
  • 籍受新官诏,拜恩当入城。公因同归还,居处隔一坊。
  • 中秋十六夜,魄圆天差晴。公既相邀留,坐语于阶楹。
  • 乃出二侍女,合弹琵琶筝。临风听繁丝,忽遽闻再更。
  • 顾我数来过,是夜凉难忘。公疾浸日加,孺人视药汤。
  • 来候不得宿,出门每回遑。自是将重危,车马候纵横。
  • 门仆皆逆遣,独我到寝房。公有旷达识,生死为一纲。
  • 及当临终晨,意色亦不荒。赠我珍重言,傲然委衾裳。
  • 公比欲为书,遗约有修章。令我署其末,以为后事程。
  • 家人号于前,其书不果成。子符奉其言,甚于亲使令。
  • 鲁论未讫注,手迹今微茫。新亭成未登,闭在庄西厢。
  • 书札与诗文,重叠我笥盈。顷息万事尽,肠情多摧伤。
  • 旧茔盟津北,野窆动鼓钲。柳车一出门,终天无回箱。
  • 籍贫无赠赀,曷用申哀诚。衣器陈下帐,醪饵奠堂皇。
  • 明灵庶鉴知,仿佛斯来飨。

  •   张籍(约767~约830),唐代诗人。字文昌,汉族,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人,郡望苏州吴(今江苏苏州)。先世移居和州,遂为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世称“张水部”、“张司业”。张籍的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著名诗篇有《塞下曲》《征妇怨》《采莲曲》《江南曲》。《张籍籍贯考辨》认为,韩愈所说的“吴郡张籍”乃谓其郡望,并引《新唐书·张籍传》、《唐诗纪事》、《舆地纪胜》等史传材料,驳苏州之说而定张籍为乌江人。
    诗词荐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