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225年,即金哀宗正大二年,当时诗人家住登封县,他自己在汴京任国史院编修官,来往于汴京与登封之间。这年他在汴京度元夕,看到元夕之时京都的繁华,写下了这首诗。
展开显示全文
﹀
诗中描写了金代京都元宵佳节人山人海,人们盛装出游的欢快气氛。全诗浅白如话却富有情趣,用短短的诗句,表达了诗人在节日的欢乐之情。
开头两句写京都元夕的热闹场面,“袨服华妆”写出了游人们穿着鲜明华丽,“六街灯火”写出了大街小巷到处在舞弄着花灯的景象,前两句用元夕日,街上的人们的装束和举动反衬了汴京一派繁华、升平的气象,也为下文诗人这个穿着长衫的读书人都外出游玩,沉醉在游人的欢声笑语,抒发情感作铺垫。
而三句一转,用“长衫”对“炫服华妆”,写到自己竟然也随游人追欢逐乐。一个隐晦的发问,包含着辛酸的自嘲,严峻的自责,同时也是对前面所铺叙的场景的否定。表现了诗人对此时金朝的偏安处境的嘲讽,也表达了对繁华背后危机的担忧。
此诗展现了游人在元宵节游玩的景象,写出了元夕夜的盛世繁华,手法上,用乐景抒哀愤之情,长衫和炫服华妆的对比,含蓄动人,意味深长。
展开显示全文
﹀
烟抹平林水退沙,碧山西畔夕阳家。
槐阴别院宜清昼,入座春风秀。美人图子阿谁留。
惠远祠前晋溪水,翠叶银花清见底。
只近浮名不近情。且看不饮更何成。
日射人间五色芝,鸳鸯宫瓦碧参差。
突骑连营鸟不飞,北风浩浩发阴机。
笔底银河落九天,何曾憔悴饭山前。
十年种木,一年种谷,都付儿童。
惨澹龙蛇日斗争,干戈直欲尽生灵。
沙际春归,绿窗犹唱留春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