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望夷(yí)宫中鹿为马,秦人半死长城下。
  • 望夷宫:秦国宫名,秦相赵高在此杀秦二世胡亥。 鹿为马:比喻有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这里用来概指秦国政治的黑暗。 长城:这里用来指代秦国繁重的劳役。
  • 望夷宫里在指鹿为马,秦人多半死在长城脚下。
  • 避时不独商山翁(wēng),亦有桃源种桃者。
  • 避时:逃避乱世。 商山翁:指秦末汉初隐居于商山的东园公、用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四老人.史称“商山四皓”。 桃源:代指桃花源。
  • 逃避乱世的不仅是商山四皓,也有桃花源里的种桃人家。
  • 此来种桃经几春,采花食实枝为薪(xīn)
  • 经几春:度过了多少冬春。 :柴火。
  • 到此地种桃度过了多少冬春,采桃花吃桃实桃枝可作柴薪。
  • 儿孙生长与世隔,虽有父子无君臣。
  • 子孙在这里生活与世隔绝,虽有父子却不分君臣。
  • 渔郎漾(yàng)舟迷远近,花间相见因相问。
  • 漾舟:泛舟。
  • 渔郎荡着船不知远近,在桃花深处相见吃惊地彼此相问。
  • 世上那知古有秦,山中岂料今为晋。
  • 世上:指渔人。 山中:指桃源中人。
  • 世上人怎记起古代有秦,山中人怎料到如今是晋。
  • 闻道长安吹战尘,春风回首一沾巾。
  • 长安:西汉的首都,这里泛指中原故国。 吹战尘:指发生战乱。西晋先是有“八王之乱”。随后是外族人侵,终至灭亡。
  • 听说长安又吹起战尘,春风中回首往事泪下沾巾。
  • 重华一去宁复得,天下纷纷经几秦。
  • 重华:即舜,名重华,为传说中上古时代的贤君。 :岂。
  • 虞舜一去怎能再得,天下纷纷又历遭多次似秦末之战祸。

  •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此作是在陶潜所作基础上又有所发挥,他作为一个政治家。不再把目光主要集中在那理想的境界,而更着眼于现实的残酷,久乱难治。王安石的《桃源行》就是利用这个传统题材加以发挥,凭着自己的想象,作了一番再创造。

    展开显示全文


      头四句作者全翻新陶诗开篇,点明了陶花源的来历。陶诗“赢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列举两件事:一是指鹿为马胡亥,二是修筑长城害民伤财。说明秦政昏暗朝纲乱,民心尽失,并独创“种桃者”,有桃源避世追求和平之意。

      “此来”四句写桃源与世隔绝,自由平等的社会生活。诗中“种桃经几春”、“采花食果枝为薪”说明桃源中人不论沧桑之变,远离尘嚣,超凡脱俗,过着淳朴自然的生活,情趣无穷。使人耳目一新的是作者独创“虽有父子无君臣”之句,虽源于陶诗“秋熟靡王税”,但言出了桃源世界天高皇帝远,虽有血缘亲情,但没有封建等级制度,人人自由平等。

      “渔郎”四句概括《桃花源记》故事的主要内容以及渔人与桃源人的交流和叹。渔人荡舟迷航人桃源,彼此相为惊叹。“惊相问”“山中岂料今为晋”则出于《桃花源记》中“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不知秦汉,无论魏晋”诸语的缩写。“世上那知古有秦”是说世人不入桃源,故难知道暴秦无道的具体情况。此句并说明桃源中人自秦就隐居于此,在此居住了汉、魏、晋多个朝代不受王化,不管人世沧桑之变。

      最后四句作者借桃源人之口对天下战乱不息、朝代替换的感慨。经过秦末大乱的桃源人,听得如醉如痴,因而回首往事有同感于战乱之苦,悲泪泣下而沾巾,感叹像尧舜一样贤明的君主已不复出现了,桃源人只经过一次秦末之乱已不堪其苦,哪知天下改朝换代,历遭多次似秦末之战祸,沧桑之变故的残酷现实。真是可叹可悲!此四句充分反映了作者对乱世的厌恶与对和平自由平等生活的向往。

      本篇故事新咏诗,与晋唐朝诗风格调有异,一是重整体脉络而不作具体描绘,二是叙述以议论出,语意出新取胜,虽诗晚出,然极富新意,体现了宋诗的特色。北宋王安石作《桃源行》,则自创新格,以议论为特点,浓缩陶渊明诗意,精炼词句,独造名句,运思谋篇上胜过了前人。

    展开显示全文

    诗词荐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