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楼风雨感斯文,短翼(yì)差池不及群。
  • 风雨:抒写风雨怀人之情。 斯文:此文,指他当时正在吟诵的杜牧诗作。 差池:犹参差。指燕飞时尾羽参差不齐。
  • 高楼上风雨如晦感动于杜司勋的诗文,他羽翼短小无力奋飞赶不上同群的人。
  • 刻意伤春复伤别,人间惟有杜司勋(xūn)
  • 杜司勋:即杜牧,晚唐时期诗人、散文家。 刻意:有意为之,此指别有寄托。 伤春:因春天到来而引起忧伤、苦闷。 :又。 伤别:因离别而悲伤。
  • 倾注心血刻意写诗感伤时事又伤离别,人世间值得推崇和赞誉的只有杜司勋!

  •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河南焦作市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作品收录为《李义山诗集》。
      此诗当作于唐宣宗大中三年(849年)春天。大约在大中三年(849年)前后,这两位诗人久别之后,终于重又聚合。因为彼此之间的私下情谊,他们在这段日子里有过频繁的相处交游,有过密切的来往酬唱。《杜司勋》和《赠司勋杜十三员外》都作于此时。

    展开显示全文


    赏析一朗读🎧
      此诗作于大中三年(849)春,时义山方从桂林郑亚幕府归京,暂为京兆府掾曹。《偶成转韵》诗自叙其时处境:“归来寂寞灵台下,着破蓝衫出无马。天官补吏府中趋,玉骨瘦来无一把。”刘、余《集解》:“此乃高楼风雨之时适读杜牧诗文,深有会心,别有寄慨之作。杜牧素以才略自负,喜议兵论政,指陈利病,而时值衰世,国运日颓,仕途偃蹇,抱负不遂。其忧国伤时之慨,困顿失意之感,不特发之于《感怀》、《郡斋独酌》等直接抒怀议论之作,亦每寄寓于伤春伤别、深情节缠绵之作中。当时读者,或有徒赏其风流绮靡,而忽其‘刻意伤春又伤别’之真旨者,故义山特借此以发明之。‘伤春’‘伤别’,诸家均未得其本义,实则义山已于一二句中自作注解矣。‘高楼风雨’,正昏暗时局之象征。因‘高楼风雨’而弥有感于斯文,已明示其诗文多忧国伤时之感,此即所谓‘伤春’。……‘伤别’,亦非单纯指寻常言别,而兼包慨叹‘短翼差池’,壮志不遂。”
      商隐认为:“刻意”写作“伤春伤别”之作,寄托深远者,当时唯杜牧一人。而知杜牧之诗者,唯己可当。二人乃当时才俊,然皆浮沉下僚,怀才不遇,可谓穷途知己。商隐为杜牧作诗共两首,另一首是七律《赠司勋杜十三员外》,兹录于下参读:
      杜牧司勋字牧之,清秋一首《杜秋》诗。前身应是梁江总,名总还曾字总持。
      心铁已从干镆利,鬓丝休叹雪霜垂。汉江远吊西江水,羊祜韦丹尽有碑。

    展开显示全文


    赏析二朗读🎧

      首句“高楼风雨感斯文”,写自己对杜牧诗歌独特的感受。这是一个风雨凄凄的春日。诗人登上高楼,凭栏四顾,只见整个长安城都沉浸在迷茫的雨雾中。这风雨如晦的景象,正好触动胸中郁积的伤世忧时之感。

      正是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中,诗人对杜牧的诗作也就有了更深切的感受,因为后者就是“高楼风雨”的时代环境的产物。杜牧的“斯文”,不能确指,也不必确指,应是感伤时世、忧愁风雨之作。

      次句“短翼差池不及群”,转说自己,也暗含杜牧。这是一首送别诗。李商隐用“差池”暗寓“伤别”之情。这句是说,自己正如风雨中艰难行进的弱燕,翅短力微,赶不上同群。

      这是自伤身世孤孑,不能奋飞远飞,也是自谦才力浅短,不如杜牧。这后一层意思,正与末句“唯有”相呼应。上句因“高楼风雨”兴感而兼写双方,这句表面上似专写自己。其实,“短翼差池”之恨不独李商隐。他另一首《赠杜十三司勋员外》曾深情劝勉杜牧:“心铁已从干镆利,鬓丝休叹雪霜垂。”正说明杜牧同样有壮心不遂之恨。这里只提自己,只是一种委婉含蓄的表达方式。

      “刻意伤春复伤别,人间唯有杜司勋。”三、四两句极力推重杜牧的诗歌。伤春、伤别,即“高楼风雨”的忧时伤世之意与“短翼差池”的自慨身世之情,也就是这首诗的基本内容和主题。“伤春”、“伤别”,高度概括了杜牧诗歌的主要内容与基本主题,并揭示了带有那个衰颓时代所特有的感伤情调的艺术风格。“刻意”二字,既强调其创作态度之严肃,又突出其运思寓意之深厚,暗示他所说的“伤春伤别”,并非寻常的男女相思离别,伤心人别有怀抱。末句“唯有”二字极高评价了杜牧在当时诗坛上的崇高地位。

      这首诗之蕴含着丰富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诗人极力称扬杜牧,实际上含有引杜牧为同调之意。既评杜,又属自道。同心相应,同气相求,诗人在评杜、赞杜的同时,也就寄托了自己对时代和身世的深沉感慨,暗含着诗坛寂寞、知音稀少的弦外之音。

    展开显示全文

    诗词荐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