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诗当作于元和元年(806)秋,王叔文遇害之后。理由是,其一,诗题名“感遇”,当是感伤时事,为自己及友人的不幸遭际而发。其二,诗中景象一片肃杀凄凉,饱含沉痛而又晦隐其辞,当是王叔文被害,政局最为险恶,政敌最为肆虐之时,柳宗元心中极为悲愤而又惊惧,恐遭杀身之祸,只得措辞隐晦。其三,此诗为两首,而都以群乌所棲不足恃引发感触,而王叔文集团之所以刚一有所振兴,便遭惨败,实为他们所凭靠的顺宗脆弱,在朝廷内部没有深厚的政治根基,两者深为相似。其四,王安国《柳宗元诗笺释》对此诗各句作了深入的研究考证,结论具体而妥当,决非一般猜测之言可比,应可信从。其五,柳宗元《零陵赠李卿、元侍御简吴武陵》诗,其中“铩羽集枯干,低昂互鸣悲。朔云吐风寒,寂历穷秋时。君子尚容与,小人守兢危”数句,与此诗的辞句、手法、意境相同,互相参看,诗意已很明显。
因此,要正确地理解和赏析这首诗,主要应从“永贞革新”运动失败的原因经过和诗中的象征寓意入手。
“永贞革新”运动产生的直接原因是唐德宗李适后期的政治形势每况愈下。唐德宗初即位时,锐于进取,曾大刀阔斧地采取措施,试图扭转“安史之乱”后唐朝政局的发展颓势。但经过“建中之乱”,泾阳兵变,德宗仓皇出逃,一蹶不振,沉溺享乐而又猜忌太子李诵和贤臣。王叔文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主要是扶持太子李诵继位,任用出身“微贱”的新进官员,利用宫中的少数宦官和宠妃。太子李诵虽然于贞元二十一年正月即位称帝(即顺宗),但由于宦官和保守朝臣势力很大,即位前几乎遭到废黜,而此时顺宗已患中风,失音不语,根本无法坚定朝野的信心,只好刚上台三个月后就要立太子李纯为嗣。到八月,顺宗被迫禅位,太子即位称帝(即宪宗),而宪宗对王叔文革新派诸人殊无好感,内宦、朝臣、藩镇趁机谗言发难,革新派短短的几个月就彻底惨遭失败。王叔文当即遭贬而不久赐死,柳宗元等“八司马”于九月十三日一起被贬远州,并当即发遣出京。王叔文革新集团所依恃的顺宗其实只是一根“枯”枝而已,寒鸦惊秋,无枝可依,是“永贞革新”失败的根本原因之一。
具体说来,诗中各句的象征寓意,大致如下:
(1)“西陆”(秋天)、“凉气”、“微霜”、“岁寒”、“回风”等,象征政局的突变和严峻,使人深感凛冽不安。
(2)“惊乌”、“鸒斯”,借指革新派。
(3)“集枯安可任”,“所栖不足恃”,象征革新派所倚恃的顺帝无力脆弱,象征革新派在朝廷中毫无坚实的政治根基。
(4)“鸿鹄去不返”,暗指王叔文死。
(5)“徒嗟日沉湎,丸鼓骛奇音”,指德宗与朝臣沉湎享乐。
(6)“东海久摇荡,南风以駸駸”,指各地藩镇蠢蠢欲动,朝野不安。
(7)“坐使青天暮,小星愁太阴”,暗指宦官掌权,朝廷黑暗,贤臣忧郁。
(8)“众情嗜奸利,居货捐千金”,指保守派为个人私利,拥立太子李纯,迫顺帝禅位,如奸商不惜千金,囤居奇货的手段一样。
(9)“危根一以振,齐斧来相寻”,“鹰隼纵横来”,喻革新派刚一振兴,反对派就大加杀伐迫害。
展开显示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