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显示全文
﹀
前两句点化引用了唐代诗人孟郊《送淡公》(之三)“独迷舞短蓑”诗意,写了渔父狂饮烂醉而忘形的神态。“渔父醉,蓑衣舞”,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了渔父狂饮烂醉以致神魂颠倒、身不由己的诙谐状态。“蓑衣舞”三字逼真传神,渔父醉后那踉踉跄跄的行走模样跃然纸上,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醉里却寻归路”,进一步渲染了渔父醉后神不附体、欲归无路的昏沉状态。连东南西北都弄不清楚,回去的道路也找不到了,只好“轻舟短棹任斜横”。
作者曾在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七月游赤壁湖时,也狂饮烂醉过,结果是“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赤壁赋》)。此词里渔父的狂饮烂醉,其结果比作者游赤壁时的境况好不了多少,同样会是“肴核既尽,杯盘狼藉”。所不同的是:相与枕藉乎家中,“醉后不知何处?”最后两句为点题之笔,反映了渔父那种狂放不羁、自由自在的恬淡生活心态。
第二首词先描写,后叙述,描写与叙述融会运用,集中渲染了渔父“醉”后百事皆空的心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此词隐含了道家崇尚自然、清净无为的思想,反映了词人随缘放旷、任天而动的达观胸怀。
展开显示全文
﹀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谪仙何处,无人伴我白螺杯。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
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
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