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吾与二三子,平生结交深。
  • “吾与”句:我和你们几个兄弟。 二三子:语出《论语·述而》“二三子以我为隐乎?”
  • 我和你们几个兄弟,一向友爱情谊很深。
  • 俱怀鸿鹄(hú)志,昔有鶺(jí)(líng)心。
  • 鸿鹄志指远大的志向。 鸿:大雁。 :天鹅。 :一作“共。” 鶺鴒心:兄弟互相关切的心意。 鶺鴒:一种长脚长尾的小鸟。后世用鶺鴒以喻兄弟。
  • 共同怀抱鸿鹄大志,都有互相救助之心。
  • 逸气假毫翰(hàn),清风在竹林。
  • 逸气:超脱世俗的气概、气度。 :借助。 毫翰:指毛笔。亦借指文字、文章。 清风:指竹亭的清爽,也暗喻人的清操洁行。 竹林:此处有双关意,既切题中的“竹亭”,也是借竹林七贤之游喻指作者与诸弟在竹亭游乐事。
  • 高雅情趣借诗文表达,清风亮节存留在竹林。
  • 达是酒中趣,琴上偶然音。
  • :旷达。一作“远”。
  • 共享饮酒的陶然乐趣,偶奏超俗拔群的雅音。

  •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孟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此诗写作者与诸弟常在一起,是孟浩然早年的作品。根据孟浩然《入峡寄弟》中“吾昔与汝辈,读书常闭门”句可知其有弟数人,其中之一即为孟洗然。此诗当作于孟浩然兄弟在孟洗然家竹亭游乐之时。

    展开显示全文


      此诗通过竹亭述志,赞扬了兄弟之间志同道合、友爱情深的思想感情。全诗叙写自己与诸弟很友爱,且都有远大的志向,像古代的竹林七贤一样,常雅集竹亭,饮酒抚琴,以寄托豪情逸气。

      在意象运用上,此诗以竹作为清幽和隐逸的意象。竹在古代,是潇洒挺拔、高雅脱俗的逸士的象征。颈联两句的“竹林”有借竹林七贤喻指诗人兄弟之意。这里继承魏晋风度之气,以魏晋的名士风流来刻画兄弟们的高雅志趣,来烘托他们超然脱俗的品格。而“竹林”同时切诗题中的竹亭,作者也是借阮籍(竹林七贤之一)的出世之志来映照自己对遁迹竹林的出世生活的无限向往。

      从写作方法上,此诗运用了白描和用典的手法,写了竹亭集会,赋诗饮酒弹琴的和谐场面,写出兄弟之间的友爱之情。

      孟浩然诗中常表现出一种“安以乐”的太平气象,在此诗中则具体表现为“逸气”。逸气是一种超脱世俗的气概、气度。陈贻焮《孟浩然诗选》认为,这里的“逸气”表现出孟浩然高雅的心情;“高雅的心情”是抽象的、综合性的体验,也是孟浩然“韵高”的方面。从陈贻焮的赏评中可以看到,在这首诗歌中,孟浩然将原本矛盾的“鸿鹄志”和“竹林”的清逸洒脱、高雅爽朗进行有意识的协调,并且调和得极为自然。此诗是孟浩然的“韵”和“才”能够统一起来的典型例子。

    展开显示全文

    诗词荐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