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湖南李正字归 韩愈 ⌹译文对照同步注释
  • 长沙入楚深,洞庭值秋晚。
  • 李正字:名础,官秘书省正字。贞元十九年进士,元和初为秘书省正字。 长沙入楚深:长沙在楚地的深部。 洞庭:洞庭湖。 :当。
  • 长沙在楚地的深部,洞庭湖这时正是深秋。
  • 人随鸿雁少,江共蒹(jiān)(jiā)远。
  • 鸿雁少:相传北雁南飞至衡山回雁峰止。再往南去的人少了,鸿雁也少了。 蒹葭:芦苇。
  • 断鸿零雁随着归人的南行愈来愈少,江边的芦苇却长得茂密邈远。
  • 历历余所经,悠悠子当返。
  • 历历:清清楚楚。 悠悠:路途遥远貌。
  • 你所走的这条路,记得清清楚楚都是我经过的,路途已经很远了,你也该回来了。
  • 孤游怀耿(gěng)介,旅宿梦婉娩。
  • 耿介:耿直。 婉娩:依恋之情。
  • 你孤游远行省亲,为人正直,希望你路途平安,睡的香甜。
  • 风土稍殊音,鱼虾日异饭。
  • :渐渐。 日异饭:饭食也变样了。
  • 随着南去的路远去,风土、方言方音、饭食也越来越不同了,吃的鱼虾越来越多。
  • 亲交俱在此,谁与同息偃(yǎn)
  • 亲交:亲友,亲人。 息偃:休息。
  • 你的亲友都在河南,到长沙后同谁在一起生活呢。

  •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祖籍昌黎郡”,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中期大臣,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秘书郎韩仲卿之子。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行军司马,从平“淮西之乱”。直言谏迎佛骨,贬为潮州刺史。宦海沉浮,累迁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赠礼部尚书,谥号为“文”,故称“韩文公”。元丰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郡伯,并从祀孔庙。韩愈作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并称“千古文章四大家”。倡导“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写作理论,对后人具有指导意义。著有《韩昌黎集》等。
      这首诗约作于唐宪宗元和五年(810年)。这一年的秋天,韩愈的朋友李础要回湖南去,韩愈对这次分别十分惋惜,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展开显示全文


      这是一首浅白中涵深情、平直中寓奇崛的诗。

      首四句点明送友人的时间和地点。深秋的楚地景色,不禁令诗人浮想联翩,渺渺兮骤发思旧之愁怀。诗人曾在唐贞元十九年(803)遭贬南方,为阳山县令,后又曾徙掾江陵,对荆楚之地山川景物和风土人情都比较熟悉。所以,接着便有“历历余所经”之叹。这个感叹,既兼有反刍遭贬生涯的苦味,又包含了对故地的留连与怀念之情,感情当是非常复杂的。而对句“悠悠子当返”,则是对友人将返故乡的遥想与勉励。山川邈远,故地风情,您也该返回故乡了。因而,上下对句,形式上非常工整,“历历”与“悠悠”相对,“余”与“子’’相对,“所经”与“当返”相对,对仗可谓一丝不苟,而所濡涵的意蕴却完全不同,甚至是截然相反的。由此便显出诗人独运的匠心:用工整完全的对仗形式来载荷参差错落的意绪,从形式与内容的迭加错合中,造成一种极富感染力的诗境。手法是相当高妙的。接下来八到十句,便是承着“悠悠子当返”进一步联想开去。友人胸秉耿介之怀,孤独南行,旅宿之夜,当也梦见妻子柔顺婉媚的仪容,南方风土殊异,音声亦皆不同了,全诗截此已下来一大半。从开篇,便从大景远景霉起,从远景到近景,从状物到抒情,句句收束,层层递敛,率皆预想途中情景之辞。写彼时彼地,竟未直接写送别一字,直到最后,才将聚焦点对准到了此时此地,戛然而收。

      “亲交俱在此,谁与同息偃。”此句一经道出,便流露出了诗人深深的依依惜别之情。到此结束,留有反复咀嚼,回味无穷的余地。

      初看此诗,颇感清新澹淡,风神邈远。诗人对友人的殷殷之情,通过对山川景物和风土人情的描绘,徐徐荡漾而出,可感可亲。这似与韩愈宏放奇伟的风格不大一致。但细味此诗,却可以发现,它的结构也颇奇特。诗人在河南,送友人归湖南故乡,不是从河南的此时此地写起,而是一反常规,从湖南的彼时彼地着笔,而且用十句的大半篇幅来主要描写彼时彼地,仅最后两句才写送别的此情此景,点明题旨,着法甚奇。因而,诗人是突破了常轨旧格,奇构异想。

    展开显示全文

    诗词荐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