ěr
dāng
📢
基本解释:
  1. 妇女的耳饰。
  2. 卷耳﹑苍耳子的别名。
详细解释:
  1. 妇女的耳饰。

    《后汉书·舆服志下》:“珥,耳璫垂珠也。”《敦煌变文集·王昭君变文》:“衙官坐位刀离面,九姓行哀截耳璫。” 明 顾起元 《客座赘语·女饰》:“耳饰在妇人,大曰环,小曰耳塞;在女曰坠,古之所谓耳璫也。”

  2. 卷耳、苍耳子的别名。

    三国 吴 陆玑 《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卷上:“卷耳……叶清白色,似胡荽,白华,细茎,蔓生,可煮为茹,滑而少味,四月中生子,正如妇人耳中璫,今或谓之耳璫草。”《诗·周南·卷耳》 唐 孔颖达 疏:“卷耳草,四月中生子,如妇人耳中璫,今或谓之耳璫。”参阅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四·枲耳》。

单字详解:
  • 耳(ěr)1.听觉和平衡感觉的器官(通称“耳朵”):~背(bèi)。~垂。~鬓厮磨(mó)。~穴。~聪目明。~濡目染。  2. 像耳朵的东西:木~。银~。  3. 像耳朵一样分列两旁的东西:~房。鼎~。  4. 听说:~闻。~软。~顺(指年至六十,听到别人的话,就能知道他的微妙的意思,后指人六十岁)。  5. 文言助词,而已,罢了:想当然~。  6. 文言语气词(大致同“矣”):“且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  
  • 珰(dāng)1.古代妇女戴在耳垂上的装饰品。  2. 中国汉代武职宦官帽子的装饰品,后借指宦官。  3. 屋椽头的装饰,即“瓦当”。  
百科释义:耳珰是戴在耳垂上的饰物,相当于耳坠、耳钉、耳环之类。戴耳珰的习俗,国内外起源于原始社会时期。在中国到了汉代,耳珰成了当时妇女常见的一种耳饰。英文翻译:ear penda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