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én
📢
基本解释:
  • 古代用于晓谕、征召、声讨等的文书,特指声讨敌人或叛逆的文书。
详细解释:
  • 古代文书、文告的一种。

    《汉书·朱博传》:“閤下书佐入, 博 口占檄文。”《北史·孙搴传》:“会 神武 西征,登 风陵 ,命中外府司马 李义深 、相府城局 李士略 共作檄文,皆辞,请以 搴 代。” 清 孔尚任 《桃花扇·草檄》:“清君侧,走檄文,雄兵义旗遮路尘。” 毛泽东 《反对党八股》:“上面这八条,就是我们申讨党八股的檄文。”参见“ 檄 ”。

单字详解:
  • 檄(xí)1.古代官府用以征召或声讨的文书:“此臣之所谓传~而千里定者也”。~文。羽~。~移(文体名,“檄文”与“移文”的合称。檄文多用于声讨和征伐;移文多用于晓喻或责备)。  
  • 文(wén)1.事物错综所造成的纹理或形象:灿若~锦。  2. 刺画花纹:~身。  3. 记录语言的符号:~字。~盲。以~害辞。  4. 用文字记下来以及与之有关的:~凭。~艺。~体。~典。~苑。~献(指有历史价值和参考价值的图书资料)。~采(a.文辞、文艺方面的才华;b.错杂艳丽的色彩)。  5. 人类劳动成果的总结:~化。~物。  6. 自然界的某些现象:天~。水~。  7. 旧时指礼节仪式:虚~。繁~缛节(过多的礼节仪式)。  8. 文华辞采,与“质”、“情”相对:~质彬彬。  9. 温和:~火。~静。~雅。  10. 指非军事的:~职。~治武功(指礼乐教化和军事功绩)。  11. 指以古汉语为基础的书面语:~言。~白间杂。  12. 专指社会科学:~科。  13. 掩饰:~过饰非。  14. 量词,指旧时小铜钱:一~不名。  15. 姓。  
百科释义:檄文是古代用于征召,晓谕的政府公告或声讨、揭发罪行等的文书。现在也指战斗性强的批判,声讨文章。英文翻译:Official accusation
"檄文"造句:更多 >
  1. 他奋笔疾书,飞文染翰,顷刻檄文已成。
  2. 将军在出兵讨伐之前,宣读了一篇令人义愤填膺的檄文
  3. 这篇檄文把敌人的反动谬论驳斥得体无完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