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解释:看守门户的狗。闻声则吠,故称。
《左传·昭公二十三年》:“吏人之与 叔孙 居於 箕 者,请其吠狗,弗与。” 孔颖达 疏:“狗有吠守者,有主猎者……吏人请 叔孙 乞其吠守之狗。”《新唐书·李栖筠传》:“宿贼 张度 保 阳羡 西山 ,累年吏讨不克。至是发卒捕斩,支党皆尽,里无吠狗。” 宋 苏轼 有《余来儋耳得吠狗》诗。
古地名。
《国语·齐语》:“反其侵地 柴夫 、 吠狗 。” 韦昭 注:“ 燕 之二邑。”
单字详解:- 吠(fèi):1.狗叫:~叫。狂~。蜀犬~日(喻少见多怪)。
- 狗(gǒu):1.哺乳动物,种类很多,听觉嗅觉都很敏锐,善于看守门户,有的可以训练成军犬、警犬:走~。~彘(狗和猪)。~刨(páo )(一种游泳动作)。~盗(小偷)。~腿子。~仗人势。~尾续貂(喻拿粗劣的东西接到美好的东西后面,很不相称,常指文章)。
百科释义:【名称】:吠狗【拼音】:fèi gǒu 【注音】:ㄈㄟˋ ㄍㄡˇ《左传·昭公二十三年》:“吏人之与 叔孙 居於 箕 者,请其吠狗,弗与。” 孔颖达 疏:“狗有吠守者,有主猎者……吏人请 叔孙 乞其吠守之狗。”《新唐书·李栖筠传》:“宿贼 张度 保 阳羡 西山 ,累年吏讨不克。至是发卒捕斩,支党皆尽,里无吠狗。” 宋 苏轼 有《余来儋耳得吠狗》诗。《国语·齐语》:“反其侵地 柴夫 、 吠狗 。” 韦昭 注:“ 燕 之二邑。”
英文翻译:Barking d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