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构成:偏正式:博〔学
详细解释:广泛地学习。
《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汉书·燕刺王刘旦传》:“ 旦 壮大就国,为人辩略,博学经书杂説,好星历数术倡优射猎之事。” 明 王鏊 《震泽长语·文章》:“世谓诗有别才,是固然矣。然亦须博学,亦须精思。”
学识渊博。
《论语·子罕》:“大哉 孔子 !博学而无所成名。”《北史·韦阆传》:“﹝ 荣亮 ﹞博学有文才,德行仁孝,为时所重。” 宋 何薳 《春渚纪闻·刘景文梦代晋文公》:“ 东坡 先生称 刘景文 博学能诗,凛凛有英气。” 清 程趾祥 《此中人语·阎王》:“我主人闻君博学,请往课其子耳。” 鲁迅 《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单字详解:- 博(bó):1.多,广,大:广~。渊~。~学(学问广博)。~览。~爱。~物。 2. 知道得多:~古。 3. 用自己的行动获得:~取。~得。聊~一笑。 4. 古代的一种棋戏;后泛指赌财物:~奕。赌~。
- 学(xué):1.效法,钻研知识,获得知识,读书:~生。~徒。~习。~业。~友。~者。~阀。~制。~历。~步邯郸(讥讽人只知模仿,不善于学而无成就,亦作“邯郸学步”)。 2. 传授知识的地方:~校(简称“学”或“校”)。~院。~府。中~。大~。上~。 3. 掌握的知识:~问(简称“学”)。~术(一切学问的总称)。~位。~士(a.学位名,大学毕业生;b.古代官名)。才~。治~。~识。博~多才。 4. 分门别类的有系统的知识:~说。哲~。数~。小~(a.古代指文学、音韵、训诂学;b.现指初等学校)。
百科释义:博学:“博”,大通也。(《说文》)即宽广、广博之谓。现代综合性大学,在专业、学科等方面都应具有“博”的特点,在学术思想、学术风格、学术观点上应兼容并包、百花争艳;作为教师,应学识渊博、造诣精深;作为学生,应打下厚实的功底,全面提升综合素质。
英文翻译:erudite; learned
- 我是世界上最博学多闻的人!
- 你有需要总是可以请我们的酉长协助,他相当博学多闻。
- 博学多才的浮士德博士,睥睨生死,穷宇宙知识之极限。
- 张良博学睿智,使阴谋阳谋,运筹策于帷帐之中,决胜千里,助刘邦谋得天下,于沙场叱咤风云。
- 十年后的我将会博学多才,财运滚滚。
- 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 在创作中表现其博学多闻,是自然而然的。
- 博学审问,这是学习应有的态度,决不能满足于一知半解。
- 小王自以为是,还沾沾自喜,不知博学的人,是从来不自以为了不起的。
- 他是一个年轻有为,博学多才的好后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