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的等第。
《通典·选举一》:“ 桓帝 建和 初,詔诸学生,年十六以上,比郡国明经试,次第上名,高第十五人,上第十六人为中郎,中第十七人为太子舍人,下第十七人为王家郎。”《北齐书·儒林传·马敬德》:“ 敬德 请试方略,乃策问之,所答五条皆有文理,乃欣然举送。至京,依秀才策问,唯得中第。”《新唐书·百官志三》:“博士教之,功多者为上第,功少者为中第,不勤者为下第。”
中等门第。
《魏书·高允传》:“学生取郡中清望,人行修谨,堪循名教者,先尽高门,次及中第。”
中选。
《晋书·夏侯湛传》:“ 泰始 中,举贤良,对策中第,拜郎中。”
专指科举考试及格。
唐 白居易 《喜敏中及第》诗:“自知羣从为儒少,岂料词场中第频。”《新唐书·宋璟传》:“ 璟 耿介有大节,好学,工文辞,举进士中第。” 明 叶显祖 《鸾鎞记·摧落》:“我 贾岛 ,累赴科场,不得中第,真好悲愤也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