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àn
lín
📢
基本解释:
  • 唐代为朝廷撰拟文书的官。唐玄宗设翰林学士,成为皇帝机要秘书,曾为内相。明清设翰林院,掌修国史,记载皇帝起居,草拟制诰。其长官以大臣充任,称“掌院学士”。
词语构成:
偏正式:翰(林
详细解释:
  1. 谓文翰荟萃之所,犹词坛文苑。

    《晋书·陆云传》:“辞迈翰林,言敷其藻。”

  2. 指文士。

    唐 杜甫 《宴胡侍御书堂》诗:“翰林名有素,墨客兴无违。”

  3. 鸟栖之林。

    晋 潘岳 《悼亡诗》之一:“如彼翰林鸟,双飞一朝隻。” 唐 柳宗元 《奉酬杨侍郎》诗:“翰林寂寞谁为主?鸣凤应须早上天。”

  4. 官名。指翰林学士。参见“ 翰林学士 ”。

  5. 官名。指 唐 宋 翰林院官员。

  6. 官名。指 清 代翰林院属官,如侍读学士、侍讲学士、侍读、侍讲、修撰、编修、检讨等。

  7. 指翰林院。

    唐 韩愈 《董公行状》:“﹝ 公 ﹞拜祕书省校书郎,入翰林为学士。” 清 姚衡 《寒秀草堂笔记》卷三:“近年馆课,悉用朱阑大卷。先公入翰林时,尚是白摺也。”

单字详解:
  • 翰(hàn)1.长而坚硬的羽毛:理翩振~。  2. 借指毛笔和文字、书信等:~苑。~墨(笔墨,借指诗文书画)。~藻。  
  • 林(lín)1.长在一片土地上的许多树木或竹子:树~。森~。~海。~薮(a.山林小泽;b.喻丛集的处所)。  2. 聚集在一起的同类的人或事物:书~。艺~。碑~。儒~。  3. 姓。  
百科释义:翰林是我国古代官名。它的由来可以一直追溯到唐朝。唐玄宗时,从文学侍从中选拔优秀人才,充任翰林学士,专掌内命由皇帝直接发出的极端机密的文件,如任免宰相、宣布讨伐令等。由于翰林学士参与机要,有较大实权,当时号称“内相”。首席翰林学士称承旨。北宋时,翰林学士开始设为专职。明代,翰林学士作为翰林院的最高长官,主管文翰,并备皇帝咨询,实权已相当于丞相。清代沿用明代制度,设置翰林院,主管编修国史,记载皇帝言行的起居注,进讲经史,以及草拟有关典礼的文件;其长官为掌院学士,以大臣充任,属官如侍读学士、侍讲学士、侍读、侍讲、修撰、编修、检讨和庶吉士等,统称为翰林。英文翻译:refers to academics employed as imperial secretaries from the Tang onwards, forming the Hanlin Imperial Academy 翰林院
"翰林"造句:更多 >
  1. 李白曾经是翰林学士。
  2. 黄秋岳出生于书香门第,其父是前清翰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