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解释:
- 揠:拔。把苗拔起,以助其生长。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把事情弄糟。
结构用法:- 揠苗助长是一个连动式结构的成语。用作贬义;多用于劝说;批评的场合。一般作主语、判断宾语。
- “揠苗助长”和“欲速不达”;都有“强求速成;结果不好”的意思。但“揠苗助长”是比喻性的;偏重在“强求速成”的行动上;“欲速不达”是陈述性的;偏重在“强求速成”的结果上。
- 例:学习文化知识;要循序渐进;切不可急于求成;揠苗助长。
正音辨形:- 揠;不能读作“yǎn”;长;不能读作“chánɡ”。
- 揠;不能写作“偃”。
引经据典:- 《孟子·公孙丑上》:“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茫茫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单字详解:- 揠(yà):1.拔:~苗助长(zhǎng )(亦称“拔苗助长”)。
- 苗(miáo):1.初生的植物或没有秀穗的庄稼:禾~。麦~。树~。幼~。~子(亦喻继承某种事业的接班人)。~而不秀(只长苗而不秀穗,喻本身条件虽好,但没有成就)。 2. 形状像苗的:火~儿。 3. 某些初生的饲养的动物:鱼~。 4. 能使机体产生免疫力的微生物制剂:疫~。卡介~。 5. 子孙后代:~裔。 6. 中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于贵州、湖南、云南、四川、湖北等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族。~绣。 7. 姓。
- 助(zhù):1.帮助协同,辅佐:辅~。帮~。~手。~人为乐。~桀为虐。拔苗~长(zhǎng )。爱莫能~。 2. 相传为殷代的租赋制度。
- 长(zhǎng):义未详
从前宋国有一个农夫,嫌自已田里的秧苗长得太慢,因此整天忡忡忧忧。有一天,他又荷着锄头下田了,他觉得稻苗似乎一点也没长大,于是苦心思索着有什么办法可以使稻子长高一点。
忽然,他灵机一动,毫不犹豫的卷起裤管就往水田里跳,开始把每一棵秧苗拉高一点。傍晚,农夫好不容易才完成他自以为聪明的杰作,得意洋洋的跑回家,迫不及待的告诉他太太说:“告诉你一件了不起的事,我今天想到一个好点子,让咱们田里的稻苗长高了不少。”农夫太太半信半疑,就叫儿子到田里去看,究竟是怎么回事。儿子听到家里的稻子长高了,兴奋地飞也似的跑到田里去看。这时,他发现稻苗是长高了,但是却一棵棵低垂着,眼看着就要枯萎了。
英文翻译:see 拔苗助长
- 学习要循序渐近,急于求成,只能是揠苗助长,得不偿失。
- 采取揠苗助长的做法对这件事没多大帮助。
- 学习文化知识,要循序渐进,切不可急于求成,揠苗助长。
- 对学生的教育既不能揠苗助长,也不能放任自流。
- 练习技艺总须循序渐进,贪求速效,往往揠苗助长罢了。
- 学习须渐进有功,一味跳级求深,无异于揠苗助长。
- 因势利导的方法,将使事情获得成功;揠苗助长的做法,将导致事情的失败。
- 做事宜按部就班,循序渐进,揠苗助长,反而容易失败。
- 教学要循序渐进,填鸭式的做法无异于拔苗助长。又作“揠苗助长”。
- 你一下子给花施这么多肥,小心揠苗助长,适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