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ìng
ér
zǒu
📢
成语解释:
结构用法:正音辨形:引经据典:单字详解:
  • 不(bù)1.副词。  2. 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它词前面表示否定或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语素前面,构成形容词:~去。~多。~法。~料。~材(才能平庸,常用作自谦)。~刊(无须修改,不可磨灭)。~学无术。~速之客。  3. 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我不知道。  4. 用在句末表疑问:他现在身体好~?  
  • 胫(jìng)1.小腿,从膝盖到脚跟的一段:~骨。  
  • 而(ér)1.古同“尔”,代词,你或你的:“~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2. 连词(a.表平列,如“多~杂”。b.表相承,如“取~代之”。c.表递进,如“~且”。d.表转折,如“似是~非”。e.连接肯定和否定表互为补充,如“浓~不烈”。f.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修饰,如“侃侃~谈”。g.插在主语谓语中间表假设,如“人~无信,不知其可”)。  3. 表(从……到……):从上~下。  
  • 走(zǒu)1.行:~路。~步。  2. 往来:~亲戚。  3. 移动:~向(延伸的方向)。~笔(很快地写)。钟表不~了。  4. 往来运送:~信。~私。  5. 离去:~开。刚~。出~。  6. 经过:~账。~内线。~后门。  7. 透漏出去,超越范围:~气(漏气)。  8. 失去原样:~形。~样。  9. 古代指奔跑:~马。不胫而~。  10. 仆人,“我”的谦辞:牛马~(当牛作马的仆人,如“太史公~~~。”)。  
成语故事:朗读🎧
三国时,吴国的孙策对有才之士十分妒忌,常常借故将一些有才能者杀掉。

  有一个名叫盛孝章的有才者住在东吴,是孔融的好友。他为人耿直、孤傲,一向为孙策嫉恨。孔融时时为他担心,生怕他被孙策杀掉。一天,孔融给曹操写了一封信,介绍了盛孝章的情况,劝曹操招纳盛孝章。孔融在信中写道:“如果要光复汉室,就先得着实求贤;而要得到贤人,就要尊重贤人。”他打了个比方道:“珠玉无胫而自至者,以人好之也,况贤者之有足乎?”(以:因,意指:珠玉本来是没有脚的,它之所以会落到人们的手中,就是因为有人喜欢它,何况贤人是有脚可以行走的呢?)孔融还在信中强调:“只要尊重贤才,贤才就会跑来。”

  “不胫而走”一成语便出于此。原喻贤才投奔慕贤者。后用于比喻事情还没推行就传开了。亦作“无胫而行”、“无足而走”、“无胫而走”。
不胫而走”近义词详细 >
不胫而走”反义词详细 >
英文翻译:get round fast; run without leg; spread far and wide
"不胫而走"造句:更多 >
  1. 他领悟到,他那可怕的秘密已经不胫而走,众所周知了。
  2. 他被捕的消息不胫而走,闹得满城风雨。
  3. 想不到这传闻不胫而走,竟闹得满城风雨。
  4. 尽管我们做尽了保密工作,但是消息还是不胫而走
  5. 中国队获胜的消息不胫而走;迅速传遍大街小巷。
  6. 李大夫能治好障碍性贫血病的消息不胫而走,求医的癌症患者纷至沓来。
  7. 此书出版后,不胫而走,许多人都以一睹为快。
  8. 胜利的消息不胫而走;不到半天;全县都知道了。
  9. 中国入世的消息不胫而走
  10. 张老师生病的消息不胫而走,全班同学都来看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