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解释:
- 这四个字都是文言虚词,讽刺人说话喜欢咬文嚼字。也形容半文不白的话或文章。
结构用法:- 之乎者也是一个联合式结构的成语。多用作贬义;有时带有讽刺意味。一般作主语、谓语。
- 例:清·吴敬梓《儒林外史》:“一个生意人家;只见这些‘之乎者也’的人来讲呆话;觉得可厌;非止一日。"
引经据典:单字详解:- 之(zhī):1.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心。 2.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计。不速~客。莫逆~交。 3.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为公”。 4.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度外。等闲视~。 5. 代词,这,那:“~二虫,又何知”。 6.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 7. 往,到:“吾欲~南海”。
- 乎(hū):1.文言助词,表示疑问:汝识之~(吗)? 2. 文言叹词:陛下与谁取天下~(呀)! 3. 文言介词,相当“于”(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在~。无须~。异~寻常。 4. 古形容词或副词后缀:巍巍~。郁郁~。 5. 古同“呼”,呜呼。
- 者(zhě):1.用在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词组后,并与其相结合,指人、指事、指物、指时等:读~。作~。二~必居其一。来~。 2. 助词,表示语气停顿并构成判断句的句式:陈胜~,阳城人也。 3. 这,此(多用在古诗词曲中):~个。~回。~番。~边走。
- 也(yě):1.副词,表示同样、并行的意思:你去,我~去。 2. 在否定句里表示语气的加强:一点儿~不错。 3. 在复句中表转折意:虽然你不说,我~能猜个八九不离十。 4. 文言语气助词(a.表判断;b.表疑问;c.表停顿;d.形容词尾)。 5. 表示容忍或承认某种情况:~罢。
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在当上皇帝以后,准备拓展外城。 他来到朱雀门前,抬头看见门额上写着“朱雀之门”四个字,觉得别扭,就问身旁的大臣赵普:“为什么不写‘朱雀门’三个字,偏写‘朱雀之门,四个字?多用一个‘之’字有什么用呢?”赵普告诉他说:“这是把‘之’字作为语助词用的。”赵匡胤听后哈哈大笑,说:“之乎者也这些虚字,能助得什么事情啊!” 后来,在民间便流传一句谚语:“之乎者也已焉哉,用得成章好秀才”。
英文翻译:archaism; literary jargons
- 不要满口之乎者也,一股书呆子气。
- 他说话满口之乎者也,常常让人不知所云。
- 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
- 我们不是圣人,更不是满口之乎者也的穷酸秀才。
- 一会太医到了,给澜惠把了脉后之乎者也的一顿说。
- 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
- 老李读过几年子曰诗云,说起话来“之乎者也”,咬文嚼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