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解释:
- 同“ 知人之明 ”。《三国志·蜀志·庞统传》:“ 潁川 司馬徽 清雅有知人之鑒。”《北史·高构传》:“所舉薦 杜如晦 、 房玄齡 等,後皆自致公輔,論者稱 構 有知人之鑒。” 唐 刘肃 《大唐新语·知微》:“時稱 勣 有知人之鑒。”
结构用法:- 知人之鉴是一个偏正式结构的成语。
- 例:唐·刘肃《大唐新语·知微》:“时称颉有知人之鉴。”
引经据典:- 《晋书·贺循传》:“雅有知人之鉴,拔同郡杨方于卑陋,卒成名于世。”
单字详解:- 知(zhī):1.晓得,明了:~道。~名(著名)。~觉(有感觉而知道)。良~。~人善任。温故~新。~难而进。~情达理。 2. 使知道:通~。~照。 3. 学识,学问:~识,求~。无~。 4. 主管:~县(旧时的县长)。~府。~州。~宾(指主管招待宾客的人。亦称“知客”)。 5. 彼此了解:相~。~音。~近。 6. 彼此了解、交好的人:故~(老朋友)。
- 人(rén):1.由类人猿进化而成的能制造和使用工具进行劳动、并能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动物:~类。 2. 别人,他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待~热诚。 3. 人的品质、性情、名誉:丢~,文如其~。
- 之(zhī):1.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心。 2.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计。不速~客。莫逆~交。 3.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为公”。 4.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度外。等闲视~。 5. 代词,这,那:“~二虫,又何知”。 6.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 7. 往,到:“吾欲~南海”。
- 鉴(jiàn):1.镜子。 2. 照:光可~人。 3. 观察,审察:~别。~定。~赏。~于(看到,觉察到)。台~(书信用语,表示请人看信。亦作“惠鉴”、“钧鉴”)。~往知来。 4. 可以使人警惕或引为教训的事情:借~。~戒。前车之~。
英文翻译:Knowledge of others